□张红艳
我的家乡,坐落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在村庄的后侧,有一口古老的拱形井,井口上,一块四方的光滑青石板覆盖其上,中心是一个仅能容下一只木桶的圆形井眼,井眼虽小,却深不可测,需要借助长长的井绳才能触及那清澈的水面。这口井,由岁月斑驳的青砖砌成,井壁上缠绕着绿色的青苔,因此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砖井”。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母亲,无声无息地奉献着,用她那清冽的泉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村民,成为了全村生命的源泉。
在这个村庄里,上百户人家的生活都离不开这口老井。每天清晨,当第一缕曙光划破夜空,井边便开始热闹非凡,大人们肩挑着水桶,踏着晨露,开始了新一天的挑水工作。他们的步伐坚定有力,仿佛在演奏着一曲生活的赞歌。我童年时,总喜欢聆听那些从扁担间传来的咿呀声,那声音宛如乡村生活的旋律。
随着每家每户的水缸被井水渐渐注满,晨光中,灶火也随之跃动起来。炊烟从茅草屋顶轻轻升起,唤醒了沉睡的村庄,村民们开始新一天的劳作。我也在岁月的流转中慢慢长大,学会了挑水这项看似简单却充满技巧的活计。在打水时,壮实的村民会巧妙地摇晃水桶,猛地一倾,水桶便迅速被清泉填满。他们的动作迅速而精准,一气呵成。我最初只能挑回小半桶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渐渐掌握了技巧。挑水不仅是成长的起点,也是我童年记忆中最为艰辛却也最宝贵的篇章。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贪玩,忘记了母亲交代的挑水任务。直到夕阳西下,我才匆忙拿起水桶,奔向老井。井边已空无一人,只有井水在落日的余晖中泛着金色的光。我急匆匆地将水桶投入井中,却因为力道不足,水桶只是在水面上轻轻弹跳,未能装满。我焦急地尝试了一次又一次,直到双手被井绳勒得生疼,水桶才勉强装满。当我挑起水桶,艰难地踏上回家的路时,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沉重。每一步都像是在泥泞中跋涉,汗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我突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挑水,还是生活给予我的第一次深刻教训。我明白了责任的重量,懂得了劳动的价值。
就在我艰难前行时,我遇到了村里的一位老人,他正坐在村边的大槐树下抽着旱烟。看到我吃力的样子,静静地走过来,从我肩上接过担子,稳稳地挑起,送我回家,并告诉我:“孩子,挑水不仅仅是为了家里的水缸,更是为了挑起生活的担子。”那天晚上,我在星光下发誓,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忘记挑水,再也不会忘记生活的责任。
故乡的老井不仅仅是一口井,它是村庄的心脏,是村民的魂。它教会了我坚韧,教会了我感恩,也教会了我成长。每当我在井边,我都会想起那位老人,他的身影和老井一样,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那些肩挑手提、络绎不绝的挑水人影,已成为记忆中的剪影。自来水的银龙蜿蜒进村,家家户户拧开水龙头,清泉便汩汩而出,老井悄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老井啊,你见证了村庄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你默默地守候着,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虽已淡出日常所需,却依旧以慈祥的目光,目送着每一个过客。你的水,那样清冽甘甜,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