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红文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作为农业种植大区,地区抢抓智慧农业发展机遇,依靠科技挖掘生产潜力,依托人才拓展发展空间,持续将数字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全面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田秀才”献“智”促丰收
9月20日,走进拜城县康其乡墩艾日克村的一复播蔬菜基地,只见一行行胡萝卜长势喜人。当地的复播蔬菜种植大户焦学云正在给村民讲解胡萝卜田管技术。
“要做好拔草、定苗、培根、松土及病虫害防治,丰收才有保障。”焦学云说,只要田管得当,十月中旬胡萝卜就可以收获。
焦学云今年除了管理好自家的胡萝卜地外, 还手把手指导村民提高复播蔬菜生产技术,因此成为当地出了名的“田秀才”“土专家”。
农业产业,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近年来,地区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以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为抓手,分类开展种植、养殖、农机等技能培训,培养在农业技术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学技术、长知识,助力乡村振兴。
“核桃采收完,要及时浇水及施农家肥。”这几天,温宿县柯柯牙镇核桃新村“土专家”陈开义经常走进田间地头指导村民做好秋季果园田管作业。
“有了陈开义的指导,我很快掌握了果树修剪、施肥等田管技术,对增收也有信心了。”核桃新村果农艾力·托乎尼亚孜说。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地区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21358人,这些人熟悉当地情况,又有技术,对村民致富大有帮助。
“田保姆”让农民当“甩手掌柜”
近年来,随着地区规模化种植模式的不断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提上了日程。简单来说,农业生产托管就是将耕、种、防、收等作业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这种“保姆式”的服务,让农民做“甩手掌柜”成为现实。
这几年,地区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于是,各地以农田防护为主的无人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和以果树修剪为主的合作社应运而生,为农民提供农作物全程托管服务。
托乎提克孜·阿巴斯是温宿县依希来木其乡拜什买热克村枣农,他家种了24亩红枣,因缺少劳动力,每年他都把家里红枣的修剪、施肥等农活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就是村民口中的“田保姆”去打理。在“田保姆”的精心呵护下,托乎提克孜·阿巴斯家的红枣年年丰产丰收。
托乎提克孜·阿巴斯说,“田保姆”让他省时省力不说,他还可以抽出时间外出务工增收。
统计显示,目前,地区已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000余家,服务农户21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