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文学作品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莫泊桑、狄更斯……这些如明灯般耀眼的文学巨匠,曾经用他们的文字指引着一代代人求真求美,向上向善。
《对面的小说家——纽约访谈录》以独特的角度给出了答案。这个合集收录了过去十年间作者对17位国际作家的访谈。他们中不乏因获诺贝尔奖、布克奖等奖项而被中国读者所熟知的名字:奥尔罕·帕慕克、莉迪亚·戴维斯、乔治·桑德斯、萨尔曼·鲁西迪,也有一些享誉欧美文坛,在我国略显小众冷门的大作家。
一句话语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灵魂就是一座殿堂。与17位当代国际文学大家面对面,就是与文学世界面对面。著名作家毕飞宇如此评价:“这本书是一个幽闭的小宇宙,我,我对面的那个作家,再无一物。可是,这本书是多么浩瀚,星夜璀璨。”
每篇访谈伊始,是作者对“对面”的小说家和自己采访历程的速写,寥寥几笔便精准地描画出作家的生平、声望与作品风格,这让作家们不再只是媒体上冷冰冰的符号,而是鲜活生动、可亲可感的人。
比如作者采访萨尔曼·鲁西迪,这位作家因为一本禁书和长达十年躲避追杀的生活,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作家之一:“采访约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家名叫‘否’的独立小画廊,地点是我找的,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鲁西迪从不在家接受记者采访。那天鲁西迪是坐地铁来的,我问他地方好不好找,他说很好找,事实上他的一个作家朋友就住在附近。一走进画廊,鲁西迪就让人感到了他巨大的存在感。”
文学是艺术,也要有技术。
17场对话,在文学肌底与生命景深的交织下,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与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甚至众多新时代议题,勾勒出葳蕤蓬勃的万千气象。
文学再多样,也总有它隐含的脉络与秩序。作家再大咖,也总有他们背后的故事与人生。在这些轻松自然的交谈之中,总会有那么几句话直击读者的心灵,让你或在迷雾中感到顿悟,或在求索中继续坚定,或者孤独中找到共鸣,原来在生活和写作中,他们也一样曾感到阻碍,感到困扰,继而沉思,尝试,或轻盈或沉重地越过。
小说是一面流动的镜子,给我们反观过往变迁、照见自己与他人的机会。这些被采访的对象既是文坛作家,也是知识分子,一问一答、你来我往之间,无不闪耀着他们自由、活泼的思想光彩。这些多向度、毫不僵化的思维火花碰撞,将带你进入一个更立体、更深邃的世界。
正如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严肃地谈道:“真实的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挣扎,写作就是从这种挣扎中来的。”据《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