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脱衣服、梳头、摸门把手时,都可能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甚至还会感到电击般刺痛,这些现象都是静电在“作祟”。那么,静电到底怎么来的?它的危害只是“电一下”吗?如何预防呢?地区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张军辉就此进行了解答。
“不带电的物体接触带有静电的物体时,电荷从高电势处移动到低电势处,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于是不带电的物体就产生了电。当静电聚集达到一定的电压,接触时就会产生‘触电’现象。”张军辉表示,冬季静电格外强烈,是因为冬季天气干燥、空气湿度低、皮肤湿度也低,再加上人们常与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等接触摩擦,就会导致身体积累静电。
“除了环境干燥以外,自身皮肤水分含量少了,也容易产生静电,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洗完手后,静电的现象会少很多。”张军辉说。
“静电的影响远不止‘电一下’这么简单。”张军辉表示,静电电压可轻易达到1万伏,虽然因为电流很小,不会直接伤害人体,但却会产生多种不易察觉的危害。对于中老年人群,其心血管系统老化,抗干扰能力减弱,静电干扰可能导致其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诱发早搏甚至房颤。长期在电脑前从事工作的人,电脑屏幕产生的静电会带起大量灰尘,从而刺激到面部肌肤。使用酒精日常消杀是人们的“常见操作”。当空气中酒精浓度达到3%,静电就能引起酒精爆炸,因此不要用喷洒的方式使用酒精。
静电该怎么预防?张军辉建议,应在室内安装加湿器,增加空气中的湿度,空气中的湿度保持在50%左右,让身体摩擦产生的电荷通过水分释放。头发静电可以通过使用护发素来保持头发的润泽,梳子应选择木梳、牛角梳,避免使用塑料梳。尽量选择纯棉材质的衣物,洗涤衣物的时候可以加一些衣物柔顺剂。出门的时候,可以在衣物的袖口、手肘关节处,薄涂一层护手霜,来保持湿润,做好肌肤的日常保湿,比如抹护手霜、身体乳、唇膏,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本报记者 吴智萍 通讯员 沈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