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睡眠问题已经成了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2023中国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老年人睡眠问题约占总睡眠问题就诊量的35.3%。很多中老年人群“缺觉”现象严重。
那么,失眠的危害性有哪些?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提升睡眠质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廖井波就此进行了详细讲解。
影响老年人睡眠五个诱因:
老化改变。褪黑素是人体内调节睡眠的一种激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脑内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减少,导致睡眠时间缩短,出现入睡较晚、早醒等睡眠问题。
疾病因素。老年人容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长期治疗和服药会加重其心理负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而影响睡眠。而当老年人睡眠质量差时,会使疾病进一步恶化,加重焦虑、抑郁情绪。另外,一些躯体疾病的不适症状,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睡眠,导致其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活动减少。老年人由于躯体疾病和体力下降,活动量减少,入睡时没有疲乏劳累感,因此入睡较为困难。即使睡着了,也会出现睡眠浅、容易醒的情况。
心理因素。老年人群心理韧性变差,遇事容易脆弱、敏感,在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也会影响睡眠质量。
环境改变。老年人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灯光、床、空气、室内温度等环境因素均可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
那么,老年人如何应对睡眠障碍?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线等,避免卧室内有手机、电视等电子设备。
第二,要规律适度地运动。建议可进行散步、跳广场舞等舒缓运动,在睡前2—3小时内不主张运动。睡前按摩、泡脚等也有利于睡眠。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很多老年人一旦出现失眠,就会引起过分焦虑,过度担心下一步的睡眠状况。这时要加强心理疏导,改善对睡眠健康心理的认知。使老年人明白多梦、早醒等状况是老年人群常见的情况,不必过分担心。
第四,子女应当多陪伴,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也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睡眠问题。
第五,遵从医嘱,科学药物治疗。老年人不要擅自服用安眠药,如果使用不规范往往会对药物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如果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类疾病,建议找专科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报记者 吴智萍 通讯员 曹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