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霞
新和,取意新疆和平,地处古丝绸之路天山南麓北道。这里,各族干部群众不分彼此、守望相助,在这片热土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赓续红色血脉
10月30日,新和县新和镇班超社区党支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童心向祖国 筑梦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我对祖国知多少”互动问答活动中,学生积极举手回答,现场气氛热烈;观看宣传短片《我和我的祖国》后,学生拿起画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爱国主题绘画。
班超社区党总支书记程远坤说:“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此次活动让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新和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着力打造“红心向党”党建品牌,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打造“石榴籽”特色课程,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主题党日活动,开展讲地方故事等行动,组建“蒲公英”“石榴籽”等党员志愿服务队8个,持续深化党性教育,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增强文化认同
10月20日,为期40天的《丝路遗珍——古丝绸之路上的货币》展览在新和县博物馆圆满结束。此次展览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行的金、银、铜等各类材质的实物货币1400余枚,让各族群众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特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和县是汉唐重镇、龟兹故地,已发现石窟、屯田遗址等65处文物遗迹。该县从强化历史传承、重现汉唐雄风着手,成立汉唐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室,建设“安西书画院”“孔子学府”;深挖汉唐历史文化资源,创作《梦回安西》等文艺作品300余件;依托“三馆两园一中心”等载体,深入开展“悦享汉唐·千年新和”历史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以文铸魂、以文化人,达到增进团结、凝聚民心的目的。
新和县把“石榴”形象、“和”文化、汉唐元素等融入城镇规划建设中,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青少年研学、新疆“四史”教育、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等于一体的历史记忆名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唱响团结之歌
在新和县塔木托格拉克乡,养殖大户李晓林与赛买提·艾合买提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的故事无人不知。
两人于10年前相识并结为亲戚,一起学政策、学技术、学语言。2016年,两人共同投资开办育牛合作社,经过几年的经营,合作社由最初的300万元资产积累到现在的1000万余元,还带动不少村民就业。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近年来,新和县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积极创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3个、地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80个,挖掘选树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31个、模范个人220人。
新和县充分发挥丽水援疆优势,深入开展“丽新同行·携手共进”等“百校十万‘石榴籽’工程”系列活动,有力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浙丽石榴红 童心迎亚运”2023年丽水新和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活动中,新和县45名中小学生与丽水等地150余名青少年携手同游丽水华东药用植物园、南明湖、松阳明清古街等地,共同唱响民族团结之歌。
大潮奔涌天地阔,风劲长空日月新。如今,民族团结的种子已扎根新和,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奋进,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