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2 阿克苏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997)2142110
广告热线:(0997)2122100 2135001订阅热线:(0997)2120100






2023年10月27日

绿色接力三十余载

本报记者 邓丽娟

从一棵树苗到一片林海,从风沙之源到绿洲果园,三十余载,在柯柯牙的“绿色涅槃”之路上,艾斯卡尔·依马木一家人默默演绎了“绿色接力”。

父亲的“偏心”

10月25日,站在地区第五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植树点,地区林草局林业发展保障中心的护林员艾斯卡尔·依马木望着眼前的一切,将思绪拉回到30多年前……

“艾斯卡尔,快来把这几个数据记下来。”

“爸爸,我这几天太累了,能不能让我休息一会儿?”

“不行,咱们现在多种活一棵树,沙尘暴就有可能早一天结束。”

……

1990年春季,正在读高中的艾斯卡尔·依马木被父亲依马木·麦麦提带到了柯柯牙植树造林的工地上。当年,他是老师眼中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好苗子”,但因为工地上缺人,曾经在塔里木大学当过老师的父亲狠下心,让他中断了学业。

“家里有哥哥、姐姐,凭什么选我?”艾斯卡尔·依马木气鼓鼓地问父亲。

“你也是当过老师的人,明明知道上学对孩子的重要性,你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妻子冲着依马木·麦麦提发火,他只是沉默地望向窗外。

这一幕,在成年后的艾斯卡尔·依马木脑海中不断闪现。许多年后,他像父亲当年那样望着窗外,看着蔚蓝的天空,听着虫鸣鸟叫声,这才彻底释怀。

“哥哥当兵,姐姐要参加高考,那时候只有我能帮父亲。”艾斯卡尔·依马木说。

青春的颜色

20世纪80年代,阿克苏每年沙尘天气将近100天,居民一年当中有近1/4的时间在沙尘中度过。更要命的是,沙漠离城区只有6公里,还在以每年5米的速度逼近。

1986年,地委下定决心,在风沙策源地柯柯牙启动荒漠绿化工程。依马木·麦麦提是第一任林管站站长。自那时起,孩子们很少见到他。

“平时三四天能见到爸爸一次,遇到植树忙的时候,他一个月都不回家。我记得,有一次他回来满身是土,母亲见了不敢认,我家的狗也冲着他叫唤。”艾斯卡尔·依马木说。

落在依马木·麦麦提身上的土,也落在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身上。

“沙尘暴来了,那家伙速度快得很,眼看着一堵黄色的墙从天边‘压’过来,一转眼天就黑了。”

“窗户框子吹得咣咣响,人在外面来不及躲,风裹着的小石头打在身上生疼。”

“一碗米饭半碗沙,谁家没吃过土啊。”

所以,当父亲第一次找艾斯卡尔·依马木“帮忙”时,他没有拒绝。但是植树的活儿太苦了,还是个孩子的艾斯卡尔·依马木趁着父亲不注意跑了,但又被“抓”了回来。

彼时,因为被迫辍学的事,父子俩有一年的时间都不说话。

1991年,5年前在柯柯牙种下的树苗,在护林员的悉心管护下,已经绿荫成盖,虽然荫蔽率还不够高,但足以让人看到希望。5年前的土路也变成了石子路。艾斯卡尔·依马木的心里,隐隐为父亲感到骄傲,但他想要重返校园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过。

正是这一年的春季,沙尘暴不约而至,艾斯卡尔·依马木正骑着自行车走在回家路上,避无可避时,他慌忙跳下车,身体尽量贴近地面,用衣服裹住头部。

“四周昏黄一片,5米之内只能看到倒在地上的自行车,当时心里害怕极了。”艾斯卡尔·依马木说。

正是这次经历,坚定了他留下来的决心——既然总要有人为此牺牲点什么,为什么不能是他呢?

三代人的选择

只是没想到,依马木·麦麦提还改变了女儿的人生。

“姐姐考上大学,当时选的是水利专业,父亲知道后气坏了,直接去找学校领导,给她改成了与林业相关的专业。”艾斯卡尔·依马木说。

后来,姐弟俩跟着父亲,以林为业,一干就是30多年。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每一棵树都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他们也见证着地区的变化。

“最初不想来,现在不想走,其实中间有好多次机会,我可以外出学习然后改行,父亲想要弥补我,给我选好了路,但是我想想,还是离不开这里。”艾斯卡尔·依马木说。

不仅如此,艾斯卡尔·依马木也变成了父亲那样的人。儿子热法提·艾斯卡尔中专就读于新疆林业学校,艾斯卡尔·依马木想让他来“接棒”,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33年来,艾斯卡尔·依马木种下的树约占200亩地,粗略计算,有4800棵左右。

“植树造林的接力棒要传下去,一定要守护好我们的美丽家园。”艾斯卡尔·依马木说。

--> 2023-10-27 2 2 阿克苏日报 content_79702.html 1 绿色接力三十余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