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阿克苏讯 (记者 王拓 吴智萍) 10月13日,我国面积最大的耐盐碱水稻田经权威专家测产,实现平均亩产573.8公斤,这是新疆耐盐碱水稻首次实现万亩连片高产,为西北内陆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树立了样板。
万亩连片耐盐碱水稻示范田位于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六团十一连承包的阿克苏市柳源农场片区管委会的地,面积达10694亩。去年以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西北中心专家选择“新稻36号”,配套推广耐盐碱水稻丰产栽培技术,开展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碱水稻种植相关试验。该品种具有耐盐碱、耐寒、高抗稻瘟病等特性,综合指标达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也是新疆目前水稻主栽品种之一,已在全疆推广种植30多万亩。
“改良前,这里的土壤含盐量达12‰。”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六团十一连党支部书记魏九龙说,今年,技术人员按照“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相结合的思路,配套推广良种良法,先后实施了生物修复、节灌控盐、调理改土、栽培调控等关键技术措施。目前,土壤含盐量已经下降到3‰,实现了土壤盐碱治理和水稻高产创建目标。
新疆(含兵团)水稻种植面积为100万亩左右,其中温宿稻区和兵团第一师稻区面积为45万亩左右。这些年,通过优质高产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使用,曾经的盐碱滩已经变成了万亩良田,除了种植水稻之外,未来还可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
作为盐碱地改良的首选粮食作物,目前,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已审定包括“新稻36号”在内的11个耐盐碱水稻品种,推广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山东等10多个省区市,覆盖全国主要盐碱地类型。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西北中心主任、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奉斌说:“我们重点在基础研究、资源创制、品种选育、品种推广以及产业化发展五个方面开展耐盐碱水稻工作,努力为全国粮食生产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