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需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王水洪表示,儿童和青少年处于心理健康的快速发展期,由于其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知、情绪、行为偏差,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相关环境造成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凸显。
王水洪表示,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常有行为异常的“先兆”,比如养育方式粗暴、家庭气氛压抑、亲子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增加儿童、青少年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一些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家庭中长期被苛责、忽视,感受不到关爱,导致抑郁情绪得不到排解。不少患上抑郁症的儿童、青少年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容易出现学习焦虑、多愁善感、自卑孤独、任性偏激、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等问题,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甚至会与家人发生对抗和冲突。
“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诊断治疗好,可能会影响终身。”王水洪说,早期干预非常关键,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情绪、行为上的变化,比如睡眠习惯改变、进食出问题等,学会识别孩子是心理障碍还是正常心理发展、青春期变化。发现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或异常行为时,应了解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早干预、早治疗,才能打开孩子“心结”,治好他们的“心病”,情况严重的应尽早让医生进行评估。
“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心理康复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效配合。”王水洪建议,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需要多措并举,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多向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呵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家教观、育儿观和成才观,掌握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应多陪伴孩子,为孩子创造轻松、舒适、和谐的家庭环境,不要过多苛责孩子,给孩子施加过大压力,应对孩子的成长与表现给予理解、鼓励和支持。学校各科老师及教职员工都要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责任,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同时要为学生进一步减负,增加体育课、心理教育课,不让孩子超负荷用脑,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真正做到劳逸结合。
(本报记者 吴智萍 通讯员 曹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