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已寒,将为霜。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变天节奏”最快的节气。地区中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肺病脾胃科专家仝永利提醒,寒露过后,冷暖交替,人体随之会出现情绪、血压波动,容易引发胃肠道、心脑血管等疾病。因此,寒露节气宜适寒温、慎饮食、调情志、护心肺,养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防寒保暖 养护肠胃
寒露进入秋的尾声,气温下降很快,很容易造成风寒侵体,这便是俗语所谓的“寒露风”。寒露过后,天气寒冷,老人、儿童和体质较弱的人群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黏膜的耐寒力,但老年人和各种慢性疾病患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穿衣服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
秋天气温渐渐变凉,而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严重。因此,寒露以后养生要注意养护好胃部,适时增添衣服,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棉被。另外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发展与情绪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注意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
养阴防燥 润肺益胃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出现中医学所说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寒露时节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凉燥”,应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在饮食上少吃辛辣、香燥、熏烤等食品,多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理论。
寒露时节,早餐宜吃温食,可适当喝点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黄精粥等热粥,粥中的粳米、糯米均有很好的健脾胃、补中气作用。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视情况适当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等。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
(本报记者 吴智萍 通讯员 张小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