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蚊虫依然很多,被其叮咬可能会传染多种疾病,登革热就是其中之一。近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爆发了登革热疫情。登革热到底是什么病?怎么感染的?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对此,地区疾控中心疾控科科长吐尔洪·木萨作出解答。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类被蚊子叮咬后感染病毒,普遍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每年都会有数千万计的人感染,是全球传染最广泛的虫媒传染病之一。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吐尔洪·木萨表示,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传播,在我国有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其中白纹伊蚊分布更广泛,就是我们常看到的“花蚊子”。它们通常喜欢在有清水的地方繁殖,并且在白天活动。登革热的常见症状主要包括发热、皮疹、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等,其中高热是登革热的主要症状之一,发热可能突然发生,并持续3到7天左右。体温可达到39-40摄氏度。患者常常会感到较剧烈的头痛,这种头痛往往集中在眼眶、额部和太阳穴区域。还可能会引起较剧烈的骨痛、关节痛和全身痛,很可能因为剧烈疼痛而难以行走。登革热通常伴有皮疹。皮疹可能在发热初期出现,也可能出现在发热后几天。开始在躯干和胸部,过后就会扩散到四肢。在少数情况下,登革热还可能导致出血症状,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皮下瘀斑和尿液中的出血等。此外,登革热还可能导致其他一些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眼球痛、淋巴结肿大和乏力等。
吐尔洪·木萨建议,登革热预防以防蚊为主。日常最好穿长袖衣服和长裤,选择浅色衣物,使用蚊帐和戴上防蚊帽等。出门时应常备防蚊产品,像蚊虫防晒喷雾、蚊香片、蚊液、驱蚊手环等。对可能滋生蚊虫的地方应进行及时清洁,避免花盆、瓶子、轮胎等容器在雨后积水成为蚊虫滋生地。如果前往登革热疫区,应减少不必要外出活动,外出时应做好防蚊保护。
(本报记者 吴智萍 通讯员 沈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