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丽娟 赵霞
核心提示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看你的眉毛。你的眉毛细又长啊,好像那树梢的弯月亮……”当熟悉的歌声响起,华丽的盖头下,一个美丽的维吾尔族新娘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悄然浮现。你可知,为何维吾尔族姑娘的眉毛如此细长;你可知,在传统的维吾尔族婚礼上,美丽的新娘又是怎样的动人?
请跟随记者的脚步,“零距离”接触阿克苏传统民俗:奥斯曼染眉和乌什县维吾尔族婚俗,去探寻传统民俗在新时代,如何焕发出更加绚丽的风采。
奥斯曼染眉习俗:
维吾尔族漂亮眉眼的密钥
“面颊如苹果般光滑润泽,眼眶似巴达杏纤巧漂亮。黛眉若两弯妩媚的新月……”但凡在新疆生活或来过新疆者,都会赞同维吾尔族古代诗人阿塔依对维吾尔族美女的这番描述。
聪明的维吾尔族女性深谙“魅力在于眼睛”,把眉眼的养护修饰放到了首要位置。
“小时候,姥姥家里就种着奥斯曼草,她总会把叶子的汁液涂在我的眉毛和睫毛上,告诉我这样可以长睫毛。”家住拜城县的布海里且木·艾买尔告诉记者,奥斯曼染眉对维吾尔族人来说并不是新鲜事物。在孩子们出生后不久,妈妈们就已经开始用奥斯曼草叶汁给孩子画眉毛了。
布海里且木·艾买尔讲起了传说故事。很久以前,一位维吾尔族姑娘远嫁他乡,母亲思女心切。为了让小女儿不再远离自己,听说女儿远嫁是因为双眉间距远后,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奥斯曼草叶汁涂在小女儿眉间。后来,小女儿的眉毛又黑又长,眉间距也近了,长大后,真的没有远嫁。从此,别的母亲纷纷效仿,在女儿出生七天后就开始用奥斯曼草叶汁涂眉描眉。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就成了一种习俗被延续下来。
2022年9月2日,布海里且木·艾买尔的女儿出生后,她也变成了一名“爱美的妈妈”,用奥斯曼草叶汁经常给孩子擦眉毛,如今,即将满周岁的女儿已经和妈妈一样,拥有了漂亮的眉眼。
2013年,奥斯曼染眉习俗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少人知晓其功用后,利用奥斯曼的活性组织开发出的眼线液、睫毛增长液、美发洗发液以及沐浴液纷纷上市,让这一传统民俗焕发新的生机。
维吾尔族婚俗:
不一样的喜庆和欢愉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婚礼习俗。维吾尔族也有其独特的婚俗趣事,2013年,乌什县维吾尔族婚俗被列入自治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绵延传承。
在乌什县,小伙子看上了谁家的姑娘,或是男方家长准备物色一位儿媳,都要履行“提亲”的手续。提亲时,男方要为女方准备衣服、盐、方块糖和五个馕作为见面礼。男方提出结婚要求后,女方会与家人商量之后再做决定。
这里的传统婚礼长达四天。第一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齐聚广场,戴着巴达木花帽的新郎拉着身穿艾德莱斯褶裙、披着盖头的新娘在小伙和姑娘们的包裹中入场。随后,新郎新娘在乡亲们的见证下,争着吃用盐水浸泡过的馕,因为他们认为谁先吃馕,今后家里的事就由谁做主。此外,盐水馕还有“同甘共苦,永结良缘”的意思。
仪式结束后,新郎回家做迎亲准备。男女双方各自在家设宴招待来宾,在欢快的歌舞中,等待接亲时刻的到来。
下午,穿戴一新的新郎和迎亲的小伙子们唱着欢快的“迎新娘歌”前去迎接新娘。当女方听到迎亲队伍的歌声时,会立即将大门堵上,只有得到男方的礼品后,才会将门打开。新娘被接走前,要与父母辞别,这时,小伙子们会高唱“劝嫁歌”。
告别父母,新郎用红毯把新娘抬上车开始返回。迎亲路上,随时会遇到“拦驾”的人们,他们或站在路中,或用一条麻绳拦住去路。只要得到一点礼物,队伍便可继续前进,只为给婚礼增添气氛。
第二天是婚礼的高潮,在男方家举行揭盖头仪式。喜筵开始时,男女双方的至爱亲朋必须用水壶洗手。然后依次围坐在地毯或毡子上。在客人面前,洁白的布单上摆满了喜糖、葡萄干、杏子、大枣、花生和糕点等,主人用烤馕、抓饭和羊肉招待客人。宾客们边吃边谈,小伙子们更是情不自禁地弹起都塔尔引吭高歌,跳起欢乐的舞蹈。
乌什县维吾尔族婚俗细节讲究而繁杂,每天的礼仪内容各不相同,至今还保留着原生态的礼仪和文化内涵。纵观乌什县维吾尔族婚俗、它既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形式之一、又是民族文化嬗变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