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婷
核心提示
岁月沉淀的味觉记忆,是时间与人情的味道。味道随时间而沉淀,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记忆里的老味道。
在新疆有句老话:“可以三日无肉,不能一日无馕”。馕,富含穿越千年的新疆味道,是我国面食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一项。慕萨莱斯,鲜“活”了三千年,已然成为葡萄酒中的“活化石”,它见证了西域的沧桑变迁。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的传统技艺,守的是技艺,也是记忆;留的是手艺,也是守艺。传统技艺里的美食,不仅是美食,还是历史的延续、文化的承载和精神的传承,散发着属于阿克苏味道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走进这些美食技艺,慢慢去品味非遗里的“阿克苏味道”。
“库车大馕”飘香千年
馕是新疆各族群众不可缺少的传统食品。“大块头”的库车大馕直径超过半米,大如车轮,其薄、脆、香的特点让它在众多馕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家钟爱的美食佳品。
每日太阳升起,库车市伊西哈拉镇托万比加克社区63岁的热西提·依米提就早早地坐在用了大半辈子的土馕坑上,手指紧扣馕托,弓身将一张60公分的面饼贴在拱圆形的馕坑内壁。
静待十来分钟,焦黄的库车大馕新鲜出炉,散发出淡淡的麦香气,稍凉后一口咬下,酥脆柔润且香甜,真正的外焦里嫩,忍不住就吃下去大半个,正如大家常说,没有一个馕能完整地带回家。
2010年,“维吾尔馕制作技艺(库车大馕)”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了45年库车大馕的热西提·依米提成为自治区级传承人,当起了培训老师,开始带徒弟、参加才艺展示。
“我从18岁就开始打馕了,现在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后,就想着打出更多品种的馕,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热西提·依米提说,目前,他能打50多个品种的馕,库车大部分打馕人都是他的徒弟。
“现在不少游客专程开车来我家的馕店买库车大馕,还有很多要带回去给亲戚朋友分享,店里每天平均销售库车大馕1000个左右。”热西提·依米提的女儿布海里切木·热西提骄傲地说。
卷着肉吃的“薄皮馕”
重不过50克,厚不足5毫米的面饼,放进馕坑18秒,一个香软的柯坪恰皮塔(薄皮馕)就好了,再夹上鲜嫩的柯坪羊肉,吃到嘴里美在心里。
“薄皮馕”又被称为“恰皮塔”,是柯坪县独有的一种美食,现已成为该县旅游产品的标志,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一般馕不同的是,柯坪薄皮馕形如其名,薄如牛皮纸,烤出来薄、酥、软。在食用过程中,用薄皮馕卷羊羔肉吃起来味道更美,或是卷上蘸酱的洋葱或凉拌的红萝卜味道也更可口。
在阿克苏的许多烧烤摊上,经常能见到薄皮馕的身影。薄皮馕裹着香葱、芝麻、羊肉,一口咬下去,香气四溢。不仅如此,许多烧烤店还解锁了薄皮馕的新吃法,松软的薄皮馕双面涂满香气扑鼻的辣椒酱,再裹着本地的青辣椒,融入了甜、辣的双重美味,让人陶醉其中,吃了还想吃。
为保护好柯坪薄皮馕这一传统工艺,柯坪县制定了薄皮馕15年保护规划,并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柯坪薄皮馕的传统工艺保护,还通过开办薄皮馕烤制培训班等举措,传承守护这项传统技艺。
品鉴“慕萨莱斯”的浪漫韵味
阿瓦提县的慕萨莱斯是一种葡萄酒类的天然果汁,被视作西域美酒的“活化石”,入口质朴、醇厚。
每到葡萄成熟的季节,阿瓦提县是“村村舍舍煮酒忙,香气氤氲漫农家”,当地人将这古老的葡萄酒酿制方法代代相传,一直至今。
2007年4月,“阿瓦提慕萨莱斯酿造工艺”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阿瓦提县红宝石慕萨莱斯厂的负责人艾沙·尕依提被认定为第一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80岁的艾沙·尕依提如今正将这门手艺传承给他的孙子夏热扎提·吾斯曼。“我家祖祖辈辈都在做,到如今二百多年了,我要把酿造慕萨莱斯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夏热扎提·吾斯曼说。
“现在,我们有2家慕萨莱斯加工厂,共推出32种不同口味、不同包装的产品;1家销售公司专门对外营销,慕萨莱斯早已走出新疆、销往全国。”夏热扎提·吾斯曼说,他还成立了传承小组,共有6人,每人都考取了国家一级酿酒师证书,传承传统工法,并科学改进优化,逐步完善酿造工艺技术体系。
如今,标准化的生产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品尝到慕萨莱斯的醇香。慕萨莱斯,已成为一张彰显新疆风情的独特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