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华容
核心提示
轻薄的羊毛、洁白的棉花,经过不同的手工制作技艺,就变成了维吾尔族居室内色彩艳丽的精美装饰。
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品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灿烂的光彩。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独树一帜,分别于2008年、2011年被列入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毡:
巧手擀制秀美垫
讲究居室装饰、追求摆设美观,是维吾尔族的传统生活习俗,而渲染着民族特色的花毡就是他们用来精心装饰和布置房间的“主角”。
走进柯坪县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阿不力孜·吐尔逊家,院落里的葡萄架下,一张宽大的木床上铺着他自己纯手工制作的花毡,卧室的地板上也铺着不同花色的花毡,这样的装饰是很多维吾尔族家庭的标配。
今年71岁的阿不力孜·吐尔逊回忆,小时候因为喜欢花毡丰富的色彩,他拜村里的玉素甫·依米拉为师学习花毡制作技艺。他听师傅讲,制作花毡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从汉唐时期就有,以前花毡是富贵人家用的奢侈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家庭很少使用这种手工制品了,反而只有偏远的乡村才使用。
阿不力孜·吐尔逊介绍,柯坪花毡的制作比较复杂,制作前要准备好需要的羊毛、大锅,还有羊毛剪刀、抽打杆、绳草等器具。随后,需要经过挑选羊毛、疏松羊毛、铺羊毛、印花、染色、擀制、晾晒等一系列工序,才能制作完成一张精美的花毡。制作一张普通的花毡需要两天时间。
阿不力孜·吐尔逊表示,花毡制作技艺是勤劳智慧的祖先留给后人的文化结晶。
近年来,柯坪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将非遗传承纳入全县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柯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师带徒”工程领导小组,建成非遗人才培训基地,培育非遗人才16名。
阿不力孜·吐尔逊的徒弟艾尼·克热木说:“通过学习花毡制作,我切身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我要好好学习,将花毡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它、爱上它。”
帕拉孜:
纺织技术的“活化石”
“纺线、跑线、编织、缝制……”在拜城县体育馆帕拉孜传承展示基地,众多游客和群众围着传承人帕丽丹姆·吐尔地了解帕拉孜纺织技艺,感受帕拉孜纺织和它的文化内涵。
帕丽丹姆·吐尔地介绍,这种古老的手工纺织技艺已有400多年历史,她从七八岁就跟着奶奶学习这项技艺。夏季是制作帕拉孜的最佳季节,她每天都会淘洗羊毛,然后把羊毛制成毛线,再染成各种颜色,最后制成帕拉孜。
染色是帕拉孜制作中的重要环节。染料分为矿石染料和植物染料,矿石染料性能稳定、遮盖力强,颜色虽然不多,但是通过搭配、调和依然可以做到五彩斑斓,且持久不掉色;植物染料取自拜城县黑英山乡境内的沙棘树根、蒲公英、黑蜀葵、核桃皮、石榴皮等,是费工费时的一道环节。
帕丽丹姆·吐尔地一边讲述,一边熟练地将“经纬线”理顺,然后用一个刀形木板将“纬线”压实,手里拿着“克立奇”(梭子)来回穿梭,一条长十米、宽三十厘米,由红、绿、橙、紫等颜色构成的帕拉孜就在织机一头缓缓流出。她说,织这样一条帕拉孜要用4公斤羊毛,至少15天才能完工。织好的帕拉孜可以根据客户需要的尺寸,将几条拼起来缝成一大张,用做炕上铺的毯子、墙围、坐垫、地毯等。
帕拉孜花样都是祖传的,是按照旧毯子一代一代地仿照着织下来,全是一成不变的竖条纹,没有人异想天开地去改造它,或者去改进这种技艺。帕丽丹姆·吐尔地说,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考虑到成本问题,大多用的是工厂里机器搓好、染好的腈纶、混纺线等,制作汽车坐垫等生活用品,纯手工定制的算是高档品。
2012年,帕丽丹姆·吐尔地被评为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传承人,为了把帕拉孜纺织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在拜城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的帮助支持下,她建立了帕拉孜传承展示基地,为游客和群众介绍帕拉孜纺织技艺。拜城县每年还会举办帕拉孜培训班,由帕丽丹姆·吐尔地负责传授技艺,学员为拜城县各乡(镇)的各族妇女,目前已累计培训学员66人。
拜城县计划从学员中选树新一代帕拉孜纺织、染色技术接班人,制定发展规划,采取订单回收的方式加以鼓励支持,使帕拉孜纺织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