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华容
核心提示
维吾尔族刁羊和开克力克宿库西吐如西(斗石鸡)是阿克苏各族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特色和健身、娱乐作用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涵括了民族体育与竞技、游艺及杂技表演、竞技表演多种形式。目前,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项目在数量上相对不多,这一类非遗资源的大众认知度较之技艺类非遗也相对较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部分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感受不一样的竞技博弈。
维吾尔族刁羊:
勇敢者的马背竞技
“摔跤见力气,刁羊见勇气。”阿瓦提县刁羊比赛爱好者玉散·买买提用一句谚语总结了刁羊这项体育游戏活动。
玉散·买买提告诉记者,刁羊比赛是新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竞技运动,一般在春、秋、冬三个季节举行,有两人、分组和不分组三种形式,一般是一个队与另一个队的集体较量。比赛规模可大可小,参加的人数从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一般选择在空旷的田野或平坦的牧场进行。
刁羊比赛使用的羊一般为2至3岁的健壮山羊。比赛场地两端各有一个架在木柱上的车轮,各归一队,每人骑一匹高头大马,排列成一排,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英姿飒爽的骑手个个如离弦之箭,快马加鞭,向放山羊的地方冲去,在规定时间内,哪一队将羊投到自己这方车轮上的次数多者为胜。
在比赛中,胜负难料。只要一队拿到羊,几十名骑手就会穷追不舍,奋力堵截,合力拼抢。每一队都有冲群叼夺、掩护驮道和追赶阻挡等分工。一人如果抢先夺得羊,本方队员就要想方设法掩护,追赶阻挡,不让对方夺走。
“这需要个人娴熟的技巧,也需要集体密切配合。”玉散·买买提说,刁羊大赛,胜负难料。某个队即使一时夺得山羊,但失羊队往往会立即组织人马,卷土重来,蜂拥而上。一时间,男人的低吼声、马儿的嘶鸣声、群众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紧张、激烈、刺激、精彩的场面更迭变幻,往往使观众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爷爷、爸爸都是马术爱好者,我也从20岁开始参加和组织刁羊比赛,如今已有个8年头。”玉散·买买提表示,刁羊运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体力和马术,培养了他们的勇气和智慧,而且增进了牧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也展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007年,维吾尔族刁羊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玉散·买买提说,刁羊比赛一般在秋收之后或者重大节日举办,如今他已将刁羊比赛办到了阿瓦提县刀郎部落景区,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体验到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维吾尔族开克力克宿库西吐如西(斗石鸡):
乡邻情更浓
开克力克宿库西吐如西(斗石鸡)是拜城县维吾尔族独有的杂耍竞技项目,2009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传承人的影响下,成为当地民间节日活动的一种娱乐方式。
拜城县亚吐尔乡哈拉苏村开克力克宿库西吐如西(斗石鸡)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图尔贡·亚库甫告诉记者,石鸡俗称“呱啦鸡”“嘎哒鸡”,又叫“红腿石鸡”,其体型为中等,全身长约36厘米,一般重约450克,是新疆西部天山比较常见的鸡类品种,属于濒危野生动物。
图尔贡·亚库甫表示,开克力克宿库西吐如西(斗石鸡)活动在明清时期就已比较盛行。当时,拜城县不少村庄的群众都喜爱养石鸡,石鸡驯养就作为一种习俗一代代留传了下来。
图尔贡·亚库甫说,每年的6月至8月是石鸡的择偶期,也是斗石鸡的黄金期。在斗鸡之前,必须要将石鸡饿上至少一天。当从笼子里放出来后,主人发出信号,它会像一个斗士一样,冲到对方主人放出来的石鸡跟前迅速投入到战斗当中。它们时而交颈相向,时而腾起身子啄对方的头部和脖颈,甚至会用两只爪子抓挠对方。如果一方败落,它会钻进笼子或跑到主人身边,甚至会倒在地上爬不起来。
“一年两三次斗石鸡,都是周边及邻县十余名石鸡爱好者自发组织的竞技,一般组织者会准备好招待大家的饭菜,酒足饭饱之后才开始自由结对进行比赛。通过这种娱乐形式,大家交流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图尔贡·亚库甫说,斗石鸡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斗鸡竞技,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作为传承人,他会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