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霞
“我的好巴郎,咋才来啊,快进屋,我刚摘了新鲜的桑椹,快去尝尝。”
“好嘞,早就想这口了。”
5月29日,柯坪县玉尔其乡托玛艾日克村村民卡地尔·沙比尔掀起门帘,热情地将柯坪县柯坪镇党委书记唐得心领进屋里。唐得心熟稔地走到桌前抓起桑椹吃了起来,不待聊两句,又麻利地干起了家务。
对于这个隔三差五就会上门拜访的湖南伢子(湖南方言,意为男孩子)唐得心,卡地尔·沙比尔再熟悉不过了。也正是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温暖了他和妻子的下半生。
唐得心听着“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长大,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了向往边疆的“种子”。2014年,本科毕业后,23岁的他义无反顾地离开湖南,坐上火车来到了心中向往的地方——阿克苏地区柯坪县。
“一个馕饼滚到头”,这是唐得心对柯坪县的初印象。
基础设施不完备、气候环境较恶劣、交通条件不便利……相对艰苦的环境反而坚定了他留下来的决心。“比起革命先辈战严寒、翻雪山、蹚冰河的艰难环境,我们这一代已经幸福太多了。”唐得心说。
柯坪县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以“人穷”“水苦”而闻名。2018年3月,唐得心到柯坪县原扶贫办工作后,他深感责任重大。为了找准致贫原因,找到脱贫路径,唐得心和同事们逐村入户调研走访,村庄是他的办公室,田间地头是他的办公桌,白天研究制定脱贫“一户一策,一人一办法”,晚上与行业部门一起进行数据比对碰撞,一年多下来,人瘦了,白发也添了不少。但老百姓腰包鼓了、乡村美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完备了。2019年年底,柯坪县摘掉了贫困帽子,作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唐得心,和全县人民一样欢欣鼓舞、热泪盈眶。
在这里,唐得心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心一意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获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拥有了更多“家人”,卡地尔·沙比尔就是其中一位。
七年前,还在柯坪县玉尔其乡任职的唐得心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卡地尔·沙比尔老两口的子女平时工作繁忙,且工作地点距家较远,少有回家的时候,看到他们苍老的面容,唐得心想到了远在湖南的父母。
为缓解老两口对子女的相思之苦,唐得心留下电话号码,每逢节假日和休息,都会上门看望老人,陪他们聊天解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几年下来,唐得心已然成为了真正的“家人”。
“党给我了一个‘好儿子’,是我这辈子最高兴的事。”卡地尔·沙比尔说。
“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这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也是唐得心这个湖南伢子最大的特点。从2014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唐得心凭着这股韧劲、拼劲,先后获得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阿克苏地区“脱贫攻坚贡献奖”“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正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共同的选择。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服务,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我会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灿烂的青春之花。”唐得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