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霞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是王景华的父母经常在她耳旁念叨的一句话。也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她成为了邻居眼中的“活雷锋”。
1963年3月,毛主席亲笔题词,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全国学雷锋活动蓬勃兴起。也是这一年,王景华出生在阿克苏市一个普通职工家庭。
从王景华记事起,街上、宣传栏上到处贴满了学雷锋的海报,广播里《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不绝于耳。每到3月,理发、修车等行业的个体工商户们会把手艺搬上街,免费为有需求的顾客提供服务。
王景华说:“当时的人们学雷锋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大家都说‘有问题找雷锋,世上的雷锋多得很’。”
在王景华的记忆中,她父母特别喜欢“管闲事”,别人家的大事小事,总是有父母的身影。
小时候,王景华家隔壁是一位孤寡老人,每天做好饭后,王景华的母亲总是先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老人家中,等老人吃完后才回来。这一照顾就是3年,直到老人离开。
母亲对王景华说过,“比起雷锋来,我们做的事还是太少。以后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一定要主动上前搭把手,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王景华当时年纪虽小,但母亲的一举一动,她都看在眼里。这句话,也在王景华心中生根发芽。
王景华说,上学后,同学们做好事都会抢着干。获得一张学雷锋标兵奖状,全家都会无比自豪。
“还记得街道组织观看电影,左邻右舍一听说播放《雷锋》,大人小孩都早早搬上马扎去抢位置,坐在大银幕前中间的人最得意。”王景华说,“不管这部电影放了多少遍,在观看电影时,大家都屏住呼吸、一言不发,这就是对雷锋最大的致敬吧!”
雷锋精神,在王景华的身上延续,她的女儿许婷感触最深。
“有人失业了,妈妈带着我一起帮他找工作;有人被车撞了,我们又一起写情况说明;有人参加比赛,让我写演讲稿……特别是退休后,她没有一天能闲住,常常忙到深夜。”许婷说,帮助他人,就是母亲的快乐源泉。
“雷锋精神,在我们这代人的血液里流淌,这种精神告诉我,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幸福。”王景华说,“只要我双手还有力量,我就会一直把这种幸福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