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2 阿克苏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997)2142110
广告热线:(0997)2122100 2135001订阅热线:(0997)2120100






2022年07月07日

苏巴什佛寺:

古龟兹上的文化印记

苏巴什佛寺遗址。(资料图)

僧舍区的残垣断壁

西寺中心佛塔

大殿残墙

文图 本报记者 龚喜杰 通讯员 尹秋玲

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干旱少雨、人烟稀少,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提供了优良的保护屏障。在天山脚下的库车市北部,就有不少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屹立千年,见证着时光的流逝。

苏巴什佛寺遗址是其中之一。苏巴什佛寺,历史上曾先后被称作雀离大寺、雀梨大寺、昭怙厘大寺等。1996年,苏巴什佛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的驿站

大自然孕育了河流,河流哺育着人类,人类孕育出文化。因此,有大河的地方,就有文明的诞生。

作为天山支脉却勒塔格山怀抱里的一个绿洲,库车境内有三条大河,一个是浩瀚的塔里木河,一个是它的两条支流渭干河和库车河。

龟兹文化依靠着丰富的河流,成长为天山南麓最璀璨的明珠。六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三千年前,这里就开始种植谷物、瓜菜。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了东进之路,库车绿洲凭借繁盛的生产活动,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驿站。

一个个石窟挖掘而成,一座座寺院拔地而起。

地处库车河出山口的苏巴什,自然成为信仰的最佳栖息地。苏巴什佛寺,就这样应运而生。

遗留至今的,是石窟、僧房、佛殿、佛塔以及僧侣坟墓等区域组成的20万平方米的遗址。虽然经过了风雨的磨砺,但如今它仍旧头顶着古老佛寺的光环,成为新疆现存规模最大的地面塔寺。

唐代名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写道:“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装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勉……”

西寺主要是修行的地方,遗址南北长992米、东西长265米。主要由北、中、南三塔、佛殿和南部寺院组成。

保存最完好的,当属中部的那座佛塔。它是寺内三座高塔的最高者,耸立于山腰,是个方形的土建筑,高约八九米,可俯瞰全寺遗址。

这座塔分为上下两层,由于年代久远,墙皮已经脱落,露出里面的一层层土坯。底层加上基座有5米多高,南面有一个古老的阶梯,用来登临塔顶。可是,由于洪水的作用,已经冲毁了开头的一段,游客从这里是不可能登上去了。

佛寺鼎盛时期,僧人曾达万人,应该是有大殿的。大殿在西寺的东南部,平面略呈长方形,四角突出各有6×6米左右的方形墩台,高度与城墙相仿,可能是角楼遗址。现存墙体残高10.8米、厚3米、周长318米。殿堂门向南开,宽10.6米,有瓮城,现存三面墙,临河无围墙,东南角有一方形佛塔,残高3米左右。站在这些残垣断壁之间,可以看到墙壁上有不少佛龛,已经被雨水淋塌。其中,有的佛龛中残留着木桩,似乎是支撑佛像用的。

西寺北部区域,是石窟和僧人住宿的场所,大多塌陷了,完整一些的还保存有烟道,还有的残存着壁画和龟兹文题记。

东寺在库车河的东边,与西寺隔河相望。遗址南北长835米、东西长215米。东寺依山而筑,呈不规则分布。寺院已毁,下存房舍、塔庙遗址,均为土坯建筑,残存的墙壁最高的有10多米,有重楼。

遗址内有3座高塔,最北一座耸立在半山腰,可俯视全寺遗址。南塔保存较好,塔身呈圆形,土坯筑成,塔顶呈穹形,塔身中部有一圈柱洞,可能存有木骨,塔周有围墙,墙上有10余个佛龛。

龟兹“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建造这样高大的殿堂,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可惜的是,历经千年的风雨之后,这些高达十余米的墙壁,已经坍塌得不成样子,但它们依然昭示着昔日的辉煌,见证着西域的历史变迁以及人类文明的脚步。

信仰的脚步

“苏巴什”意为“水的源头”。滋养过多少执着的灵魂?玄奘、鸠摩罗什……一个个持钵而走的僧人,从这里走入历史,走入我们的记忆。

我国与佛教的渊源,是在西汉末,有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 (公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佛教流传的另一学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蔡愔赴西域访求佛法返国,邀得大月氏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华,并以白马驮回佛像及经卷。其后明帝在洛阳兴建了中国早期的佛寺白马寺,作供奉佛像及佛法之用。”综合以上两种说法,佛教之初应在两汉之间,约公元一世纪左右。

两种说法中,都提到了西域。龟兹作为西域的中心,是西行的必经之地。有明确记载的,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取经者在书中对苏巴什佛寺作了很详细的描述。他告诉我们,龟兹国共有100多座寺庙和5000多名勤修的僧人。他抵达古龟兹城邦时,众僧出城迎接,很多寺庙还在城外搭起供着佛像的帐篷,敲锣打鼓,奏乐唱经,热烈欢迎,向他献上供佛的鲜花。他为了接受僧人们的礼敬,走了很久才走完所有帐篷。

试想一下,36对高达3.6米的泥塑佛像分别立在通过苏巴什佛寺两旁的道路上,是一种什么景象?虽然是取经者,但博学的玄奘还是让西域各地的人们顶礼膜拜。在驻留的60多天中,他除了向王公贵族宣讲佛法外,也曾向寺中的僧侣阐述佛理。

离开苏巴什佛寺后,他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成为人们最熟悉的一代名僧。

至今,库车河边还流淌着玄奘的传说,不少人说库车河就是子母河,玄奘带着师徒取经路过女儿国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鸠摩罗什作为与玄奘齐名的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更是让苏巴什佛寺声名鹊起。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炎家世显赫,世代为相。鸠摩炎本应嗣继相位,可他坚辞不就,毅然出家,在恒河平原云游多年后来到龟兹,被待为上宾,住进王宫。之后娶了龟兹王的妹妹耆婆。

东晋康帝建元元年,即公元343年,鸠摩罗什出生了,龟兹王亲自为其取名叫鸠摩罗什,意为“童寿”,后世人一般简称为“罗什”或“什”,尊之为“什公”。

七岁,鸠摩罗什就说服父亲鸠摩炎,出家成了一个小沙弥,经常往来于东西昭怙厘之间。刚满九岁,他就离开龟兹,开始了出国留学的道路。他寻着父亲走过的路,和母亲一起翻越葱岭,渡过辛头河(今印度河)到了天竺西北部的罽宾国学习。

十二岁时,鸠摩罗什修悟到了不少学问,他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一路讲法,震动了各国。回到家乡后,他广开大乘法筵,不但名动西域,还传到了中原各地。

公元382年,苻坚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等率领七万大军迎接鸠摩罗什到东部传经。从此,一个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开始了他辉煌的人生。

鸠摩罗什一生翻译了300多部经卷,被尊为三论宗之祖。如今,库车不但修筑了罗什塔,还命名了罗什湖,纪念这位佛学大师。

苏巴什佛寺,因鸠摩罗什而声名远播。

四散的瑰宝

苏巴什佛寺历经千年,存有不少瑰宝。

玄奘对一块和田玉作了记载:“东昭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

玄奘所说的玉石,就是新疆久负盛名的白玉,历经千年之后,这块国宝已不见了踪影。

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苏巴什古城,进入近代以来没有逃过国外那些所谓探险家们的罪恶之手。

1889年,一批欧洲的觅宝人来到库车,发掘了一批宝物,送到了欧洲,轰动了世界,引起了东方探险热潮。

1895年,英国驻喀什总领事马继业和驻列城等地的代表戈德福雷等来到库车,在苏巴什佛寺等地搜索了不少文献,闻名于世。

1903年4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偷偷摸摸钻进苏巴什佛寺。此时的苏巴什佛寺已是一片残迹,他们挖了一整天,在一名队员的惊叫声中,挖出了一个带有花纹的盒子,这是中国佛教中的舍利盒——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

这只舍利盒木制,盒身披有红、灰白、深蓝三种颜色,层内绘有形象极为生动的乐舞图,盒盖上绘有四个跪着演奏乐器的裸体童子,其中两个童子背上有一对翅膀,一人吹筚篥,一人弹拨乐器,四个童子形象天真祥和、造型丰满,盒身周围绘有身穿彩服、头戴各种面具的舞蹈者、乐手,这是一幅典型的龟兹《苏幕遮》乐舞图,约是公元5世纪至7世纪的产物。

当时,由于盒子上面带着土,日本考古队虽然没有看到乐舞图,但还是匆匆将舍利盒包好,悄悄带走了。现在,这个佛教文物中独一无二的宝物,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1907年6月,法国人伯希和等人又窜到苏巴什佛寺,挖走了大量泥塑雕像和佛经、文书、陶器、铜钱等。

1909年至1910年,俄国人奥登堡来到苏巴什佛寺,盗割大量壁画。

佛寺的宝物四散而去,这里留下的,只有永久的残缺和山风的悲鸣。

好在,博大的遗址还是给祖国留下了不少瑰宝。

1958年,北京大学教授黄文弼先生带人在此考古,发掘出大量文物,有铜器、铁器、陶器、木器、壁画、泥塑等,一次性发现铜钱500多枚。

1978年夏季,库车降暴雨,西寺中间那座保存最完整的佛塔部分受损,文管人员在进行清理和保护时,意外地在塔座里面发现一个墓葬。墓葬的主人是一名年轻女子,她躺在饰有红黑花纹相间的棺椁中,穿着华美的服饰。她的额头扁平,证实了玄奘对于当地王族在出生时头颅被压扁的说法。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龟兹“其俗,生子,以木押头,欲其匾榹(si)也。”也就是说龟兹和焉耆地区存在着有意改变颅形的风俗,其做法是当孩子年纪还小时,用两块木板前后斜夹颅骨,待其慢慢生长而变形。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表明他身份的不同,因为在同一族群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压额,只有贵族才能这样做。

因为时代久远,这位美女仅剩下一具骨架,在她的腹部有一个胎儿的骨架,考古人员推断这个年轻的女性死于难产。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组织考古人员对苏巴什佛寺进行了多轮考古,不但发掘出不少珍贵的宝物,还利用科学方法揭开了佛寺修建年代等诸多谜团。

焕发的光芒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库车在苏巴什佛寺遗址周边划定了禁入区域。后来,又招募了巡检人员,定期巡查。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自治区投入资金,加固了被洪水冲毁的南部区域,疏浚了水道,库车还安排了专人守护佛寺。

1996年苏巴什佛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国家加大投入,划定了保护区,对遗址进行了加固保护。

进入新世纪,国家继续投入资金,多次对苏巴什佛寺遗址进行保护,扩大了保护面积,采用科学方法加固了岌岌可危的遗址墙体,安装了监护设备。尤其是东寺的坍塌佛塔,按照原样进行了修复。

苏巴什佛寺遗址旁边相继修建了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储藏室等设施。

泱泱大地,秀色无边。古老的佛寺,美轮美奂。

--> 2022-07-07 苏巴什佛寺: 2 2 阿克苏日报 content_68645.html 1 古龟兹上的文化印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