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2 阿克苏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997)2142110
广告热线:(0997)2122100 2135001订阅热线:(0997)2120100






2022年03月22日

二十四节气

作者:青青

端午时,人们还想起屈原,一个有报国之心却不被君王认可的知识分子,一个热爱一切香草的男人。他身上佩带的都是香草,也许其中就有艾叶吧,他边走边唱,想象自己就是香草与美人,却是无人惊艳,寂寞开放。他认定自己是个济世之才,内心充满了对苍生的悲悯与爱恋,但却无人知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太孤独了,也太寂寞了,所以在端午的早晨,在香草的漫无边际的清香中投江了。自此,端午的龙舟再也打捞不上来的忧伤,在五月的早晨充满许多知识分子的心头。

其实,对更多的普通人,端午只是老祖宗在夏天到来对民众的善意提醒:草木茂盛,毒虫入侵,艾草辟邪,雄黄驱毒,多多注意,生活安好。而借助这个节日,我们的眼睛与鼻子享受了一次美好的夏天的盛宴。这已经足够了。

昨天立秋,我在微博上写道:三十岁的人是立秋,因内心还揣着秋老虎,四十岁的人是霜降,内心有了微微的寒意。我在三十岁那年,为自己的生日特意写过一篇立秋,大意是感到进入中年的急迫。但现在回想,那不过是一次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那时的自己哪里有什么秋意,仍然对未来与爱情充满幻想,体内储存着用不完的劲。就像今天,虽然立秋已过,却突然又热起来了,温度升到了36摄氏度。早晨我在院子里,整理我家的葡萄,有一枝已经爬到桃树上,它翡翠一样的枝条还在吐着卷须,对所谓的立秋无动于衷,自顾自地生长着。

今年的立秋是凌晨四时,是个“母秋”。这是奶奶教我的,虽然她已经在泥土里安睡了26年,但好像她一直在我身边,从未离开过。我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会想到她。记得她说过,白天立秋为“公秋”,夜晚立秋为“母秋”。“早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死牛。”她这样解释,这一年如果是白天立秋,立秋后天气就会凉爽,如果是晚上立秋呢,一个秋天都会很热的。秋从禾从火,就是庄稼快要成熟的意思。我国古代秋有“就”的意思,立秋即为“万物就成之时”。据《时训解》言:立秋之日凉风至。但立秋正值末伏前后,气温虽然开始下降,但短期内处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阶段,所以民间就把立秋后回热天气称为“秋老虎”。

我三岁与十八岁之间是和奶奶住在一起的,那个远离村庄孤单的房子,被田野和许多大树包围着,房子的孤独和我的孤独是一样的,这使我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观察周围的植物。院子前面有梨树,当然它最粗,年龄最大,比奶奶还要大至少二十岁。杏树,一棵年轻的、树皮光滑的树,春天它总是最先开花。一棵榆树,它在杏花开时,就在枝条上吐出一串串浅黄嫩绿的榆钱,那些缺少食物的喜鹊会成群地飞来,在榆树枝头喳喳地叫着,长尾巴一点一点地,许多榆钱会飘飞下来。还有一棵椿树,奶奶说是臭椿树,叶子长得和香椿树一模一样,但是不能吃。靠院子西边是一片槐树,长得茂密极了,夏天甜蜜的白花总是被奶奶做成好吃的菜。房子后面,是一棵大枣树,一棵楸树。楸树是大戟科落叶乔木,高三丈余,树干直耸,叶子绿而光滑,叶子春天时是暗红色,夏天转绿,只有叶柄是红色。立秋这天,奶奶指示我爬树摘楸叶,然后剪成花样儿,给一个村庄的女人们插戴。为什么要这样呢,我总是追着奶奶问来问去,奶奶说,老辈人传下来的,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后读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八形容立秋这天汴人: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录得更是细致: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禀奏曰:“秋来”。其时梧桐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都城内外,侵晨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我想,过去的王朝是真正有诗意的朝代,立秋,还有太史官大声喊叫:秋来了,秋来了。这声音和着飘飞的梧桐叶子,该是何等诗意风雅。和迎春一样,古代还有迎秋。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京城西郊九里之外迎秋。回朝后要犒赏军士,因为秋季是选士励兵季节,也顺应了天地肃杀之气。

从这里我也才知道,一叶落而知秋,指的是梧桐树。梧桐也叫青桐,树皮绿色,枝叶亭亭,初夏开红花。不是我们黄河流域普遍栽种的泡桐,泡桐因焦裕禄而出名,在黄河两岸的麦地里经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暮春开紫花,状若村姑;结籽,秋天轧油,可以用来油雨伞和船。而我们经常在城市里看到的所谓法国梧桐,其实叫悬铃木,不是古代称为“知秋”的梧桐。

现在我想说说秋天的天空。

奶奶是人生中第一个引领着我注视天空的人。犹记得立秋之后,天气仍然闷热难耐,奶奶总是在梨树下置床,手执蒲扇,为我驱蚊。我仰躺着,宝蓝色的天空,纤云弄巧,星汉灿烂。天空与星群扑面而来,时常能看到一颗流星闪亮地划过天空,不知所终。有一团星群犹如河流,倾斜着从东南流向西北。“这是天河。今天晚上,喜鹊们都飞到天河上,给牛郎与织女搭桥,他俩一年只能见一次,不容易呵。”奶奶端着父亲从铜加工厂特意给她加工的铜烟袋,抽一口烟,叹了口气。“谁是牛郎,谁是织女?”我又开始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次奶奶没有训我,她说,织女是个心灵手巧的仙女,织出来的布比天上的云彩还美。她爱上了老实巴交的牛郎,和他结婚生了两个孩子,玉皇大帝很生气,把织女抓走了,可怜的牛郎和他的妻子分开了。织女求了半天情,玉皇大帝才允许他们于七月初七见一面。我一边听着,覆盖在我身上的天空越来越低,我恨不得跃进天河,变成一座桥。从此,汹涌的天河在我心中充满了悲伤。

秋天的天空中,最美的还是月亮。我躺在梨树下,看着月牙儿从弯弯的眉毛变成了皎洁的满月。月亮圆的时候,星群暗淡无光,而望月与朔月的时候,那汹涌银河的水流好像从夜空中溅到我脸上,我经常迷迷糊糊地注视着夜空,心中想着可怜的织女,伤心地睡着了。而立秋之后的月亮,却是最明媚的。“过了白露,就是秋分,八月十五就要到了。”奶奶掰着手指算着日子。她忙着买冰糖、称核桃、捡芝麻,开始自己做月饼。我跟随着她,看她小心地把冰糖碾碎,把芝麻和核桃炒熟,和着冰糖拌匀,把面在热锅里稍稍炒黄,加上香油和鸡蛋,然后加水和好,再把青红桔丝放进去,依次放入冰糖、芝麻和核桃,在一个木头刻的模子里放入压好,出来就是一个带着花纹的月饼,在平底锅里小火慢慢焙,直到香甜的味道弥漫了屋子。第一批月饼出炉,我是不能吃的,奶奶要祭月。“今天是秋分,祭月的好日子,你给月神许个愿吧。”我抬头看看,月亮还没有完全圆满,但明媚洁净,有着牛奶一样温柔的光辉。真像想象中母亲的脸,我在心里许了个愿:给我个妈妈吧,人家都有妈妈呢。我也想要一个呢。

八月十五前,三总是要回来的,因为奶奶对中秋团圆的要求特别强烈。“三,端午走,中秋回。家里的规矩你是知道的,我们这一老一小,不算个家。”他回来了,带来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月饼,花纹比奶奶做得要繁密好看,有的还印有“花好月圆”的字样,但我觉得还是奶奶做的月饼最好吃。“奶奶为啥要在秋分时节祭月亮?达达。”(南阳把小叔叔叫达,我呢,因为从来没有把三当长辈看,所以叫达达。)三慢条斯理地说:秋分之后,阴气渐重,世界归月神主宰,所以要向月亮祈福,以求月神保佑接下来的日子健康平安。我国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朝廷每年在秋分这天有祭月的仪式,中秋节就是从传统的“祭月节”演变而来的。因为每年的秋分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都不同,不一定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不祥,所以,到了唐代,人们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人们把祭月从秋分调到中秋。

中秋晚上,照例是吃月饼,还有各种瓜果。吃完我们几个小孩约好一起玩月亮下藏猫猫,用手绢蒙住其中一个人的眼睛高喊“找月亮呵”,然后四散而去,大树根,墙角处,麦秸垛,牛屋里,到处都有可能藏身。那个蒙眼睛的孩子此刻会全神贯注地注意月亮下任何动静,然后悄悄向黑暗处隐藏者冲去。这时一定不能慌张,如果自己一动,就会暴露无遗。如果抓到,就会爆发出一片尖叫声,这个被抓住的,下一场游戏中将被蒙眼。欢笑中,好像有母亲在叫其中一个回家,正在迟疑不决时,有一个黑影朝我们走来,伸手抓起我的胳膊肘儿,口中念念有词: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是三,就是三,他又来了!(未完待续)

--> 2022-03-22 2 2 阿克苏日报 content_62882.html 1 二十四节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