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各种流行病高发期。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为了一整年的健康,在穿衣方面仍然需要“捂一捂”。如何科学健康地“捂”出好身体?
“春天不‘捂’,疾病找上门。”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王祥康说,人们调节体温一方面是通过中枢、皮肤血管以及排汗等方式调节,另一方面就是靠增减衣物。经历了冬季,人体自身调节机制已适应了当前的动态平衡,此时如果突然脱去冬衣,将身体暴露在稍暖却并不稳定的环境下,容易造成寒热失调,增加疾病发生的风险。
王祥康说,初春时节如果增减衣物不合理,人体会受寒气侵袭产生应激反应,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导致冠心病、外周血管病、脑卒中及心衰等心血管系统发病率大大提高,且发病后病情较为严重,后期病程迁延,预后不佳。寒冷还可引起内分泌失调,导致免疫反应异常。体表温度的降低会导致鼻黏膜中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免疫细胞数量下降,继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由鼻腔进入的病毒感染细胞的概率会提高,可能诱发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
如何正确“春捂”?王祥康表示,春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晚较冷时可适当“捂”一会儿,中午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时可适当减衣。“暖春”到来,即连续几天日最高气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时,就不能“捂”了。如果两种气温交错出现,穿衣、脱衣就该勤一点。
王祥康提醒,“捂”要有度,“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春季,蓄积于体内的阳气外发,若内藏阳气过多,就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部位出血,以及头晕目眩等症状。“捂”的部位应以背部、腹部及脚部为主,有利于减少感冒、气管炎、关节炎、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发生。
(本报记者 吴智萍 通讯员 赵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