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霞
“您好,我是荷畔巧姐妹的员工,我在这里工作两年了……”12月12日,走进沙雅县古勒巴格镇荷畔巧姐妹信息服务中心,只见十几名妇女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认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可以更好地和别人交流,方便了我的工作和生活。”荷畔巧姐妹信息服务中心员工阿依古丽·艾海提高兴地说。
像阿依古丽·艾海提一样,从灶台解放出来的妇女还有很多,古勒巴格镇琼古勒巴格村农民喀日耶姆·伊米提也是其中一位。
喀日耶姆·伊米提今年37岁,家中有5口人、13亩地,到荷畔巧姐妹信息服务中心工作以前,她是一名家庭妇女。看着左邻右舍纷纷外出挣钱,过上了好日子,她便产生了外出就业的想法。
“我曾经在纺织企业上班,但考虑到要照顾三个孩子,工作有时心不在焉,在企业干了半个月就辞职了。去年12月,经荷畔巧姐妹信息服务中心工作的朋友介绍,我开始干保洁工作,收入稳定。”谈及现在的生活,喀日耶姆·伊米提说,经济宽裕之后,不仅有了存款,还重新装修了房子。
为帮助有就业意愿又需要照顾家庭的妇女就业,2019年11月初,古勒巴格镇依托就业服务中心成立家政服务中心,采取“理论授课+实操”的模式,对300余名有就业意愿的妇女开展家政保洁、餐饮、育婴、保姆等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工作人员及时将结业人员分配到育婴保姆、小区保洁等岗位就业,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今年10月19日,家政服务中心正式更名为荷畔巧姐妹信息服务中心,如今已从最初人员不稳定发展到现在的固定员工50人,服务内容逐渐扩展到家政保洁、养老护理、育婴、家电清洗等多项业务,服务网络已延伸到周边县(市),接单数量呈现较大幅度增长,人均月收入最高4000元以上。
古勒巴格镇劳保所所长帕提古丽·克比尔介绍,荷畔巧姐妹信息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多元化就业渠道,形成了“宣传、接单、跟踪服务”等一套完整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群众参与、就业增收”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