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路 实习记者 惠子镕
11月30日,走进地区启明学校,只见一群学生洋溢着笑容在校园里自由活动。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地区持续关注特殊教育,启动地区启明学校改扩建工程,有效解决地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学位供给量不足、特殊教育体系不完整的问题,填补新疆智力障碍学前和职业高中教育空白,增进残疾人家庭福祉。
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在地区启明学校盲人按摩实训室里,正在进行按摩培训的高职学生居麦(化名)一丝不苟地操作着,他说:“在这里我学会了按摩技术,以后我可以找一份按摩师的工作养活自己。”
得益于今年启动的地区启明学校改扩建工程,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今年,地区争取援疆资金2435万元,公益捐赠442万元,对教学楼、宿舍楼进行改扩建,增加了中西面点教室、实训教室、美甲室、盲人按摩室、摄影教室、园艺种植教室等,配备相关设备,为残疾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切实减轻家长经济负担。
今年秋季,地区启明学校扩招三类残疾学生90人,新增6个教学班,将招生范围扩大到地区各县(市),为更多残疾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乌什县学生阿孜古丽(化名)今年8岁,因为智力残疾,一直没有入校上学。在地区启明学校招生组老师帮助下,今年秋季她顺利入学,住进了崭新的宿舍楼。“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教她生活常识,但是效果不理想。现在她去地区启明学校上学,有教师教她,我特别放心。”阿孜古丽的母亲麦尔哈巴·吐尔逊说。
关心关爱残疾儿童
在地区启明学校课堂上,学生阿迪力(化名)在教师的带领下,声音洪亮地朗诵课文。得益于浙江援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启明行动”,阿迪力戴上新的助听器,听到声音更加清晰。
受益于“启明行动”,地区启明学校积极为学生创造听与说的康复环境,针对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康复预期目标,制订适合的康复训练计划,通过个训、小组训和集体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
地区还统筹协调教育、发改、民政、财政、人社、卫健、残联、妇联等部门,建立健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大力推进随班就读,力争让更多残疾少年儿童能到学校接受教育,并对不能到校就学的适龄重度残疾少年儿童情况建立底册台账,落实常态化联系制度、跟踪问效机制,确保不漏一人。
针对残疾儿童、孤儿等需要关爱的群体,地区启明学校采用多名学生、教师和家长与一名残疾少年儿童结对的“多帮一”模式,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一起画画、做手工、玩游戏、讲故事,给他们送图书、学习用品,通过特殊儿童和普通学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让特殊孩子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和温暖。
同时,地区启明学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残疾少年儿童和家庭工作,组织开展“爱心一元捐”活动,切实缓解残疾少年儿童家庭就学压力。
加强特教师资力量
今年10月,地区25名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前往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开展培训。这样的培训机会正是“浙江·阿克苏特殊教育发展联盟”发挥的积极作用,浙江省援疆指挥部通过柔性援疆实地指导、大学生支教、赴浙江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师徒结对,通过校际交流、课题指导、教学研讨等方式提升教科研水平,建立“一人带一人”“一组帮一组”“多校对一校”的结对帮扶模式,分层次培养,分岗位历练。
地区启明学校校长贺宗筠说:“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借助各类优势,加大特教教师的培训力量,希望教师通过这样难得的机会多听听、多看看、多走走,为带动当地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地区启明学校还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等联合教研活动,实现数字资源共享,打造一支能力突出、专业明显、梯度有序的特教教师队伍。
今年4月,浙江·新疆关于聋校体育教材审读试教云端研讨会上,地区启明学校援疆教师骆晓倩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创意的构思、教学流程的推敲等进行了评课议课。“研讨会上,我们组织教师针对展示课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群策群力、共同研讨,提出增设康复目标,为做好体育教育提供了依据。”骆晓倩说。
校本培训、基本功大赛、视频课比赛、云端交流……今年以来,地区特教教师和疆内外其他特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增多了,营造了特教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良好氛围,助力特教学生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