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往单一的种植粮棉,到如今的粮棉果畜齐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地区农业在思变中突破、在改革中创新、在稳定中增收。不仅实现了粮食由低产向高产的嬗变,还实现了从资源优势到产业强势的跨越。
产业兴 建强基地农民乐
“以前我只知道种小麦,除了填饱肚子没有多余的收入,现在除了种小麦,我还种色素辣椒、蔬菜,种红枣、苹果等,收入也越来越高。”5月26日,在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阔台曼村,71岁的村民吾休·尼亚孜深有感触地说。
上了年纪的吾休·尼亚孜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他说:“原来农作物产量低,与现在的粮食优质高产没法比。”
吾休·尼亚孜朴实的话语充分反映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变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区先后进行了4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数据说明一切。据统计,2007年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仅有179.33万亩,总产88.25万吨,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12.8万亩,总产223.46万吨,做到粮食供给有余;设施农业也由2007年的6.28万亩增加到2020年17.86万亩,既满足各族群众的“菜篮子”,又成了当地农民的又一增收来源。
与此同时,红枣、苹果、香梨等特色林果的大面积种植,让林果成为农民的重要收入之一,种植面积由2007年的283万亩增加到如今的450万亩,林果年人均收入达到5300余元,林果已成了农民增收的“致富果”。
如今走进地区各地,映入眼帘的不仅仅有小麦、棉花,还有一望无际的特色林果,以及色素辣椒、马铃薯、油菜、西瓜、甜瓜以及恰玛古等特色农作物,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农民的传统种植观念,更激发了他们的干劲和信心。
地委农办副主任、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华伟杰介绍,按照“稳粮、优棉、强果、促畜、兴特色”的思路,地区突出品质效益,在粮食、棉花、林果三项工作提升上做文章,并加快补齐农业产业化、畜牧业、设施蔬菜发展短板,让农民的口袋更殷实,增收致富路更宽。
延链条 助力增收促发展
“我家的驼奶每天不愁卖,企业上门收购,现在家庭增收有保障。”5月27日,在柯坪县柯坪镇喀拉库提村,村民孜比尔古丽·米尔孜说起养骆驼一事,脸上尽显喜悦之情。
孜比尔古丽·米尔孜口中的驼奶企业,是柯坪县2019年招商引进的新疆驼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加工处理鲜驼奶3000吨。企业的落户带动了当地850户骆驼养殖户增收,而孜比尔古丽·米尔孜就是其中的一户。
近年来,柯坪县骆驼产业发展迅速,为做大做强骆驼特色优势产业,该县引进企业激活产业发展潜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近年来,随着地区特色林果、特色农作物及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壮大,深加工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也异军突起,在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同时,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在乌什县阿克托海乡吉格代力克村,村民阿依吐乃木·依斯拉木就是新型经营主体异军突起的受益者。因为阿克苏金勺果业有限公司在当地的落户,不仅让她实现了就业,而且她家的核桃也不再愁销路,全由企业收购。
“我家有8亩核桃地,以前常常为销售核桃发愁,现在企业上门收购,价格也合理,我很开心。”阿依吐乃木·依斯拉木说,去年企业按每公斤18元的价格收购她家核桃,比市场价高出了足足2元多。
2017年11月成立的阿克苏金勺果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核桃深加工,现已建成了核桃取仁、核桃仁休闲食品加工、核桃仁压榨、核桃粉等车间,每年可深加工一万吨核桃、带动八万亩核桃基地产业提升。
在地区,像阿克苏金勺果业有限公司这样的精深加工企业还有很多。从1993年前的深加工企业空白,再到如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遍地开花,农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统计显示,地区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和业态逐步扩大,截至目前,涉农企业348家、合作社2174家、专业市场28个,吸纳从业人员2.04万人,辐射带动农户增收达15.73万户。
地区农业产业化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地区将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农联结”等方式,继续大力培育规模适度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推进各地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拓展农业产业新业态。
集约化 农业跑出“加速度”
在麦田和果园里,无人机可进行统防统治;精量播种机可一次性完成棉花的播种、铺膜等作业;在各个温室大棚及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里,村民只需拿出手机,就可对温室进行自动化管理……伴随着农业规模化发展,随之带来的是农业智能化、科技化、机械化管理,绿色化、品牌化生产。
5月28日,在温宿县托乎拉乡托万克苏布拉克村,一株株的色素辣椒苗生长正旺,因采用蔬菜移栽机插播,今年该村的680多亩辣椒苗长势良好。村民吐尔逊·毛尼亚孜说,现在农民干农活真的是太方便了,大部分都采用机械化,效率高、速度快、质量好,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眼下,正是春夏之交,走在各地的田间地头,却鲜见农民的身影,传入耳朵的都是马达的轰鸣声,这是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给广大农村带来了新变化。
今年,库车市墩阔坦镇光明村棉花种植大户李治家的430亩棉田全部实施了自动化精量播种,不仅播种时间大大缩短,更节省了种植成本。李治说,棉花从播种到采收全实现机械化,让如今的农民种田更轻松。
农业生产从过去的二牛抬杠传统耕作模式向机械化、集约化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示范应用,以及推广无人机植保等科技的投入,使各地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增收效益越来越明显。
眼下正是农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在温宿县,各乡镇广泛采用的无人机植保作业,既节省了种植成本又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6月1日,在该县依希来木其乡斯也克村,温宿县天丰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娴熟地操作着无人机,先后给小麦、核桃喷洒农药。斯也克村有耕地面积1.8万亩,其中核桃、红枣1万多亩。村党支部书记居麦·毛力图尔迪说,无人机植保因其作业效率高、适应面广、防治效果好,从2019年开始,他们村开始陆续推广无人机技术,取得了良好效益。
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改变传统农耕方式,将机械化作业从地面延伸到空中,地区各地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普及的产业科技已让地区现代农业跑出了“加速度”。
数据显示,目前,地区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13.26万台,农林牧渔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从2014年的61.5%上升到65%。其中,小麦、玉米、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87%以上和85%。
“十三五”期间,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达到新高度,农村“三产”高度融合,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20年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7594元,比2015年增长近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