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于新和县羊达克库都克烽燧的唐代陶猴,属国家一级文物,高7.5厘米、宽3.9厘米。母猴呈蹲跪姿势,神态安详,两眼平视前方,怀抱一小猴呈哺乳状。母猴颈部戴项饰,全身阴刻毛发,整体造型生动有趣,凸显一种母子亲情。
猴是人类的近亲,虽不像家畜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但其机警敏捷、活泼灵巧、聪慧似人的个性,仍受到人们的格外关注。中国神话传说中猴有沟通天地的神奇力量,并在民间塑造出孙悟空这一名声赫赫的齐天大圣、万猴之王,数百年来家喻户晓。在印度神话中猴被尊称为哈奴曼,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记载的猴神,神通广大、足智多谋、英勇无比,是人们心中的大英雄。
又因“猴”字与古代贵族爵位中侯爵谐音,于是也为“猴”添加了象征吉祥的意义,“马上封侯”“辈辈封侯”等,在古代出现了不少与猴有关的成语典故。
地区文博院(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陶猴应该是佛教从印度传入西域后哈奴曼猴神中国化的演变,是一件佛教雕塑,也可尊称为中国的哈奴曼或者中国的齐天大圣。
(文/图 本报记者 邓丽娟 通讯员 吴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