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洋,退伍军人,党员,目前是新疆理工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实验员,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局、新疆理工学院、乌什县人民法院联合驻乌什县依麻木镇托甫浪吉然村“访惠聚”工作队扶贫专干。
2018年年初,27岁的刘洪洋在教师岗位上工作还不满2年,自愿到托甫浪吉然村开展驻村工作。“刚到这里时,陌生的环境,语言沟通不畅,不知如何开展工作,一度让我一筹莫展。”刘洪洋说,但他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逐渐摸索出一条“勤学好问”的路子,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学政策、学理论,问专家、问同事,到田间地头去学、到千家万户去问。
通过学与问,刘洪洋渐渐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行家里手,完成了从高校教师到基层扶贫专干的角色转变。
“曼的巴郎亚克西”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我的孩子好样的”,也是孤寡老人古丽妮萨罕·阿木提谈起刘洪洋时必说的一句话。
古丽妮萨罕·阿木提今年74岁,家中有8亩多地,想发展庭院经济。刘洪洋积极为她申请了特色种植和家禽养殖项目,帮助她发展力所能及的产业实现增收。
当古丽妮萨罕·阿木提种植的西红柿因缺少劳动力不能及时采摘销售时,刘洪洋当即组织下沉干部帮忙采摘;当春耕生产受阻时,刘洪洋积极联系村里的拖拉机手帮忙耕种;当受疫情影响生活遇到困难时,刘洪洋积极协调民政部门为她申领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资……
3年来,只要有时间,刘洪洋就会去古丽妮萨罕·阿木提家看望,向她宣传政策、嘘寒问暖、解决困难,逢年过节还送去慰问品。2018年,古丽妮萨罕·阿木提家顺利脱贫,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刘洪洋的父母在天津,驻村3年来,他每次探亲都是短短几天,就连姥爷去世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没有吃不了的苦。”这是刘洪洋参军入伍临别时,妈妈对他的叮嘱。他一直将这句话记在脑海里,每当工作遇到困难时,他就用这句话激励自己。每当顺利完成一项工作、迎接一次检查、获得一个荣誉时,他都会和远方的父母视频,分享自己工作取得的成果、获得的荣誉。
因为工作努力、表现突出,刘洪洋先后荣获2018年度“优秀工作队员”荣誉称号、乌什县2019年度脱贫攻坚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