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2 阿克苏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997)2142110
广告热线:(0997)2122100 2135001订阅热线:(0997)2120100






2020年10月13日

欢腾的托什干河

文/图 郭爱成 通讯员 热孜万古丽·买买提

2020年1月底,一则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乌什县等12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公告,沸腾了四面环山的乌什县。

位于阿克苏地区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天山南脉南麓、托什干河上游地带的乌什县,因为海拔高、气温低、耕地少、交通闭塞等原因,一直处在贫困的边缘,199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县。

26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乌什县各族干部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各项富民惠民政策支持下,经过连续不断的努力,终于甩掉了这顶“穷帽子”。

托什干河的水,激起了欢腾的浪花……

脱贫·渴望

脱贫致富,一直是乌什县各族群众心底最迫切的愿望。

乌什县属于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海拔在1200—5153米之间,全县耕地总面积46.81万亩,人均2.33亩。

年复一年对脱贫致富的愿望,他们望眼欲穿。

46岁的穆太力普·艾力住在阿克托海乡苏依提喀村,家有5口人、9.5亩地,3个孩子在上学。“从我懂事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贫穷,吃不饱饭是常事。那时我经常想,要是能吃顿饱饭、穿身漂亮衣服,该有多好。” 穆太力普·艾力说。

等到穆太力普·艾力长大成家后,依然没有摆脱贫困。多少个白天和晚上,他在冥思苦想:“怎样才能从贫穷中走出?”可是,对于没有技术、没有资金、缺少土地的穆太力普·艾力来说,要想摆脱贫困,简直太难了。

41岁的阿依夏木古丽·玉山也是一样。她是乌什镇喀赞村农民,家境贫困,尤其是2013年丈夫因病去世后,除了给她留下一堆债务,还留下3个上学的孩子,使得本就贫穷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为养活3个孩子,阿依夏木古丽·玉山除了种好家里的7.6亩地,还到处打零工挣钱。尽管这样,家里还是入不敷出,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

同样,36岁的亚科瑞克乡依力克其墩村农民吐尔逊·库尔班,夫妻两人带着三个孩子与母亲、妹妹生活在一起,靠7亩地为生。最贫穷的时候,一家7口连吃饭都成问题。

为改变家里贫穷的现状,吐尔逊·库尔班想过许多办法,做生意、养殖牛羊……可因为缺资金、缺技术等原因,都没有如愿。

他们一边在贫穷的日子里苦熬,一边从心里渴望着脱贫致富……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总面积为9082平方公里的乌什县,辖乌什镇、阿合雅镇、依麻木镇3个镇和阿克托海乡、亚科瑞克乡、阿恰塔格乡、英阿瓦提乡、亚曼苏乡、奥特贝希乡6个乡,共计108个行政村527个村民小组、11个社区。全县总人口23.57万,其中农村人口20.18万。曾有贫困村74个(深度贫困村4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5555户63156人。

托什干河水流动的声音,像是乌什县各族群众对脱贫致富愿望的祈求。

驻村·扶贫

乌什县各族群众深度贫困的局面,从来没有离开过党和政府的视线。

其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乌什县的脱贫帮扶就一直没有停止,改革开放加快了乌什县的脱贫步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乌什县的脱贫之路更是按下了“加速键”。

2014年,自治区在全疆范围内开启了轰轰烈烈的驻村工作。从那时起,一批又一批具有社会担当的驻村干部,走进了新疆基层的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乡村。因而,“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成为广大驻村干部下基层、进乡村、进社区最本真的愿望。

看,那一个个驻村干部,义无反顾地走进了乌什县9082平方公里的土地,走进了乌什县每一户群众家里。

在这些前来驻村的队伍当中,我们看到了年过半百的刘早阳。

刘早阳来自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他驻村的地点是英阿瓦提乡英阿特村。

位于天山脚下的英阿特村,由于偏僻、海拔高,文化、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农牧技术能力单一,生产效率低下,因而集体经济较弱,成为自治区深度贫困村。

2018年2月初,刘早阳离开在乌鲁木齐的妻儿,来到一千公里之外的乌什县。走进英阿特村,只看到整个村清一色低矮破败的房子。

面对这一现状,刘早阳皱起眉头,沉思起来。

在前来驻村的队伍当中,我们也看到了张可成的身影。

张可成来自地区第二人民医院,驻村点是阿合雅镇阿克布拉克村。

阿克布拉克村是一个偏重于牧业的游牧民定居新村。村民原来在山区放牧,由于放牧地点牧草缺乏、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因而从2012年起,党和政府对该村实行了游牧民定居,牧民陆续从山上搬到219国道边的新村定居。搬下山的牧民,因为缺乏技术、就业意识差,且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7亩,产业发展单一,增收渠道狭窄等原因,使该村成为深度贫困村。

2018年2月初,张可成来到阿克布拉克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一到村里,张可成一刻也不停歇,立即投入到繁忙的驻村工作当中。

我们还在前来驻村的队伍里面,看到了李娜。

“80后”李娜就职于乌什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5年曾于乌什县乌什镇团结社区开展驻社区工作,2018年年初主动请缨来到阿合雅镇尤喀克库曲麦村驻村。

由于资源匮乏、经济薄弱,村民只知道依靠传统技术种植小麦、玉米、核桃等,因而尤喀克库曲麦村经济发展缓慢,成为贫困村,脱贫难度系数较大。

李娜的爱人郭书振在乌什县的另一个乡镇驻村,纵然如此,李娜还是毅然决然地把年仅5岁的女儿托付给住在阿克苏市的父母,夫妻双双行进在驻村工作的路上。

脱贫攻坚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为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乌什县各族党员干部把脱贫攻坚任务当成己任,不遗余力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108支驻村工作队入驻,实现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全覆盖;选派45名国家公职人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聘请108名有种养技术特长的村民担任科技副职,带领其他村民依靠种养殖脱贫致富……

托什干河的水,变得灵动又充满活力。

精准·扶贫

乌什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县范围内狠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落实,充分激发了全县各族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纷纷依靠党和政府的富民惠民政策,依靠勤劳的双手,开启自己的脱贫致富之路。

阿克托海乡苏依提喀村是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的驻村点之一。工作队入驻该村后,充分发挥“当先锋”“打头阵”的作用,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通过抓农业、扶产业、促就业“三管齐下”,开展“一户一策”,抓实抓好各项富民工程,促进村民脱贫增收,使村民在物质和思想上双脱贫。

得益于工作队的引领,穆太力普·艾力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结合村里核桃种植户多的实际,工作队引导村民在村里成立林果核桃合作社, 穆太力普·艾力自告奋勇,成为合作社的领头人,除了带领合作社成员种好家里的核桃外,还大量收购核桃加工、销售,开拓市场。

为帮助穆太力普·艾力把林果核桃合作社做大做强,工作队在村委会免费提供2间冷库、6间烘干房,消除了合作社缺少资金的后顾之忧。就这样,合作社逐步走上正轨。

作为深度贫困县,乌什县为加快脱贫步伐,积极采取“基地+卫星工厂+贫困户”的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引进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贫困户就业。新疆香雪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乌什镇喀赞村,主要生产蛋糕类副食品,共吸纳该村6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民30多名。阿依夏木古丽·玉山是其中之一。

依托党的惠民政策,县教科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为阿依夏木古丽·玉山家修建了安居富民房,还用扶贫资金为她家免费发放了1头奶牛、10只羊,并把她安排到新疆香雪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她把家里的牛和羊托养在村里的牛羊合作社,年底按比例分红。

由于脱贫致富的愿望强烈,阿依夏木古丽·玉山一到公司就努力工作,很快成为一名优秀员工。

吐尔逊·库尔班则在中国储备粮新疆分公司、乌什县扶贫办等驻依力克其墩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开了一家烤全羊店。因为生意好,没有时间喂养家里的扶贫牛、扶贫羊,吐尔逊·库尔班就把它们送到村里的牛羊合作社托管,年底领分红。

“看到家里脱贫致富有了希望,我觉得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吐尔逊·库尔班说。

乌什县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要求,深入推动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中不断完善,积极推行“扶贫+劳务输出、特色林果、畜牧养殖、订单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模式,使得全社会参与扶贫、支持扶贫的氛围更为浓厚。

托什干河的水,终于找到了奔涌的方向。

脱贫·攻坚

无论是驻村工作队干部还是扶贫干部,一进入角色,就迅速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对所有农户全面核查、建立清单,做到不遗一户、不漏一人,把扶贫同扶志、扶智有机结合,提高脱贫质量,凝聚起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磅礴力量。

刘早阳一到英阿特村担任第一书记,就带领工作队员和村里的党员干部,马不停蹄地开展入户走访,认真摸排村里的实际情况,然后制出一张巨幅《乌什县英阿瓦提乡英阿特村脱贫攻坚作战图》。一有时间,他就对着这张图一边看一边思索,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脱贫攻坚措施。

村里的通信网络、动力电、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完成;砂石路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办起了惠民超市、小饭馆等;1000平方米养殖小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注册成立英阿特农民牧业专业合作社……英阿特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安排了有稳定收入的护边护林工作,无劳动能力的人都实现了财政保障政策兜底;村民全部有安全住房、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和广播电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全覆盖。

2017年被评为自治区深度贫困村的英阿特村,2018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7年的1.25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0.25万元,2019年猛增到25万元。

张可成来到阿克布拉克村后,通过摸排走访,最终确定该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415人(占全村总人口数的47.16%)。

张可成统筹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结对开展工作,落实具体帮扶措施,把增加村集体收入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之一来抓。通过各部门的协助,依靠扶贫项目资金,一个1286.88平方米的养殖小区、一座上千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在该村建成。在不遗余力地帮助村里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发展牛羊养殖产业的同时,还紧紧把握党和政府的各种富民惠民措施,在村里大力实施多样化的脱贫增收、“富脑袋”工程,使得阿克布拉克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2017年被确定为深度贫困村的阿克布拉克村,2019年整村脱贫,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张可成来时的7700元,一年多时间就达到12300元。

李娜入驻尤喀克库曲麦村时,该村407户1914名村民当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242人。被任命为村里的扶贫专干后,她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常常放弃休息时间,白天入户走访,晚上认真分析每户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起早贪黑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以计划为引领,在扶贫项目和转移就业上找方向,寻找致贫短板,建立扶贫项目库,让“一户一策、一人一方案”措施落地生根。

2019年年底,尤喀克库曲麦村65户贫困家庭全部脱贫。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乌什县坚持县党政“一把手”遍访贫困村,乡(镇)党委书记和党政班子成员、村第一书记及村党支部书记遍访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员、广大党员干部具体抓落实的脱贫攻坚措施,全县一盘棋,上下同心,形成了一股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托什干河的水,变得充满生机。

幸福·笑脸

乌什县的脱贫攻坚,主要靠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

穆太力普·艾力成为苏依提喀村林果核桃合作社的领头人之后,除帮助管理、负责销售合作社成员种植的核桃,还带领合作社成员收购其他村民种植的核桃,实现产、销一条龙经营。同时,合作社每年解决就业超过500人次,其中绝大多数是贫困户。他们在核桃收获季节来合作社帮助剥青皮核桃、晾晒,工资每天100元左右。

穆太力普·艾力家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顺利脱贫。如今,依靠牛羊养殖、核桃种植、合作社经营销售和利润分成,他们一家每年都有超过10万元的经济收入。

“我在家门口的卫星工厂工作,种地、照顾家里两不误,收入有保障,真是太幸福了!” 而今,阿依夏木古丽·玉山每天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在她笑容的背后,是家里的1头扶贫牛变成了6头,10只扶贫羊变成了18只,大女儿在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工作,月工资从2500元涨到3000元……

吐尔逊·库尔班的烤全羊店生意红火,还带了一个徒弟。在做生意的同时,他家的牛羊养殖也在发展,1头扶贫牛变成了14头,羊圈里有20多只羊。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他买回一辆红色小轿车。“我要开着这辆红色的轿车,奔向更加红火的生活。”吐尔逊·库尔班笑着说。

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时,乌什县有贫困村74个(深度贫困村4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5555户63156人。穆太力普·艾力、阿依夏木古丽·玉山、吐尔逊·库尔班……只是乌什县贫困户在脱贫致富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背后的每一户家庭、每一个人,都有党和政府富民惠民政策的支撑,都有驻村工作队干部、扶贫干部、各级党员干部等人的共同努力。

托什干河的水,被各族群众欢快的笑声激起了无比欢腾的浪花。

--> 2020-10-13 文/图 郭爱成 通讯员 热孜万古丽·买买提 2 2 阿克苏日报 content_30271.html 1 欢腾的托什干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