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磊 通讯员 徐涛
“刘丽这姑娘虽然身板儿瘦小,但人能干又热心。”7月8日,走进沙雅县红旗镇先进村,提起阿克苏日报社驻村工作队员刘丽,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
自2019年初驻村以来,刘丽致力宣传教育群众,贴心服务群众,践行民族团结,在赢得群众口碑的同时,淬炼成不怕难、不怕苦,不服输、不退缩,服务走心、做事干脆的女汉子。
内外兼修“讲”变化
从新闻记者到驻村干部,刘丽的身份变了,初心却从未改变。驻村以来,她利用记者特长写稿、摄影、制作视频,积极引导群众感受身边的巨大变化。
今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刘丽拍摄了一则介绍图书室的短视频,大家相互转载。“通过视频,我第一次知道读书日。以前我上学的时候,没有课外书,现在的孩子多幸福!我一定教育孩子好好读书。”村民斯皮耶姆·艾比布拉说。
除了发挥“老本行”优势,刘丽在基层还练成了一项新本领——解说员。去年4月,先进村被评为地区级党建示范点,是沙雅县首个村级党建示范点。为全面展示本村亮点,刘丽担起重任,从制作宣传片到现场解说,全程参与。
“有一回她得了重感冒,身体十分虚弱,但还是坚持站着解说了一个多小时。”先进村党总支书记艾合买提·阿布都热依木说。在对外宣传先进村方面,刘丽功不可没,有效推动了先进村的党建示范点经验做法走进全镇各村。
对外她是解说员,积极宣传新农村新变化;对内她变身宣讲员,讲党的惠民政策,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从土坯房到安居富民房;从泥泞土路到柏油路;从涝坝水到自来水……这些变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党的惠民政策。”入户走访时,刘丽让群众从身边点滴感受变化,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为了让宣讲形式更具新意,工作队协调派出单位引入科技手段,在村里投放融媒体阅报屏,群众不出村就能查阅各类新闻,刘丽还在阅报屏上增加党建、扶贫、惠民政策等内容。“大厅里的阅报屏真是好东西,手指一点就能看到好多东西。”村干部艾力·依米提说。
真抓实干解民忧
“驻村,就是要住到群众心里去。群众的认可,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刘丽是这样说,亦是这样做的。
村里的豇豆、西红柿等蔬菜成熟了,群众除了赶巴扎卖,再无他法。
刘丽和同事多次前往巴扎了解行情,蔬菜成熟季节,大多数农民都会集中销售,销量并不高。
为进一步打开销路,刘丽深入农田,采集蔬菜成熟的图片、视频,制作销售广告,并发动阿克苏日报社全体职工接力转载。
订单来了,刘丽和同事又跑前跑后,帮忙采摘、过秤、打标签。最终,在大家的忙碌下,短短半月,就帮助村民销售各类蔬菜1吨多、干木耳100余公斤,18户群众受益,户均增收4000余元。
疫情防控期间,刘丽和同事们每日在岗在位长达12小时以上,为群众测量体温、做消毒、发物资、联系外出车辆等工作,解决各类困难;走访时,看到未就业的群众,她便积极鼓励对方就业,帮助其推荐就业岗位;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她组织党员前往生活困难党员家中做公益活动,带头看望慰问老党员……
一年来,刘丽以村为家、以民为亲,累计收集群众困难诉求71件,协调化解困难诉求57件,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促进团结聚民心
走进村民卡迪尔·买合买提家,映入眼帘的一张挂历格外显眼。挂历上,刘丽和卡迪尔·买合买提一家的合影笑得很甜。
“这是我的妹妹刘丽。”每逢家中有客人,卡迪尔·买合买提的儿媳阿瓦罕·如则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大家介绍挂历上的人。说起刘丽,阿瓦罕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已经结亲3年了。她每次来我家,都给我儿子带零食和学习用品。最感谢的是她带领我们家走上了致富路。”
去年,得知阿瓦罕·如则夫妻俩有做生意的打算,刘丽趁着周六和同事来到红旗镇巴扎了解市场,发现批发水果成本低、收入好,便引导他们赶巴扎卖西瓜,让阿瓦罕·如则的丈夫和朋友一起贩羊。一个月下来,夫妻俩纯收入4000元。
今年初,疫情之下,阿瓦罕·如则夫妇生意受影响,刘丽又通过村委会,推荐他们当管地工,每人每月可领2300元工资。
在村里,刘丽的身份是多变的,不仅是帮助阿瓦罕·如则家脱贫增收的好妹妹、激励村干部麦麦提·热合买提不断进步的好搭档、陪伴独居老人艾海提·马木提的好丫头、辅导阿布都热合曼·艾买提作业的好老师……
一张张群众的幸福笑脸,记载和印证着刘丽付出的点点滴滴。刘丽将持续用青春书写华丽风采,用责任描摹先进村群众的幸福画卷。“为了村民美好的日子,我甘做‘女汉子’,对我而言,苦点、累点不算什么,村民的笑容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慰藉。”刘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