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2 阿克苏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997)2142110
广告热线:(0997)2122100 2135001订阅热线:(0997)2120100






2020年06月11日

走到哪里,故乡就在哪里

——读林东林的散文集《带着故乡去流浪》

□甘武进

故乡是文人墨客们常常怀念的地方。翻开林东林的散文集《带着故乡去流浪》,跟随他的笔触,在他对故乡的感官记忆里,重新打量故乡和每个人之间的深层关系。

很多人都在远离故乡,或在空间里,或在时间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成了异乡人。但是,故乡烙在大家身上的感官记忆却永不消散。我们永远忘不了儿时的饮食记忆,摆脱不掉骨子里的故乡身份。林东林以文学的方式重新认识故乡、书写故乡、回归故乡,提出了异乡和故乡的和解之道。在书的前半部分,他对故乡吃食和味觉感官的进行了描写,如《饿的治愈》《不得其酱》《佐料之道》等;后半部分则是他对如今城市化节奏生活状态的反思,如《回到孤独》《消失的自己》等,表现的是一种回归的生活哲学:生活节奏要慢下来。

在书中,林东林说故乡不是一个地方、一段时间,而是烙印在我们身上的感官记忆。他说:“八大菜系中的每一种,都是对我们饥饿感的一种深层满足,在吃饱的基本属性之外,还有味道的满足、地理的满足、空间的满足、心理的满足和文化的满足。地道的‘八大菜系’,不但食材、水和作料要取自当地,就连生火的柴火也要是当地的,厨师也要是当地的,唯此才能结合当地的地气和人气,弥补多重层次的饥饿。”吃,就是讲究吃以外的东西。原来,离开了那一方生之养之育之的水土,食物已然失去了让人魂牵梦萦的味道,早已不再是那梦中的牵挂。

林东林不写具象的乡愁,而是更多关注生命个体的细微变化,写身体的乡愁,他举出现代人类正在丢失的感官生活和感官体验——饥饿、疼痛、审美、孤独等,从不同的角度一一书写。作者认为,在疼痛也变得“飘忽而虚无”,甚至“虚假”的今天,疼痛的珍贵愈发显现,因而怀念。“以后身体疼痛,或心里受伤时,也许我们应该去直面疼痛、注视疼痛、体味疼痛。在那些疼痛里隐藏着一股觉醒的、觉性的力量,它来自我们的身体和损伤的部位,它会带着肉身超越凡俗世界。”

在《消失的自己》与《尘间有灵》中,林东林转入心灵、性灵的叙述,更多地从历史、绘画、文学、电影中取材,当然,乡土、亲人仍占相当篇幅。无论是哲学意味还是空灵与纯粹,都源自朴素,根植于最本真的真和善。“在远去的人世中,我们有敬意,有礼节,有天有地,有怕,有神明,有鬼,有风物灿烂,有人的榜样和标杆。而在今天的人世中,我们还怕什么、敬什么呢?我们归属的不再是人世,而是被放大的利欲悲欢,是虚妄无知的奋斗。”林东林告诉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的一步不单单是心胸上的,更是身体上的、生活方式上的,那样的后退其实就是前进,是一往无前。

此书的背后,实际上是林东林对如今城市化节奏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思。故乡一直都在,在异地的每一时每一刻,每一举每一动,它都无处不在。从过去而来的它,于现在是生活中的气息氤氲不散,并将在未来继续与灵魂身体相伴。我们走到哪里,也就把故乡带到哪里。

--> 2020-06-11 ——读林东林的散文集《带着故乡去流浪》 2 2 阿克苏日报 content_25274.html 1 走到哪里,故乡就在哪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