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梅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在这本散文集《放下与执着》中,史铁生用坦诚的幽默,叙述通透的智慧与沉静的力量。
书中,史铁生谈爱情、聊金钱,说大大小小的人生困境,直击现代人的苦闷和彷徨,让孤独者和彷徨者获得生命力量。此时,他不仅仅是那个在地坛深切怀念母亲的人,也不再是那个背负着沉重的生命枷锁踽踽独行的行路人,而是一个有着说走就走看天下的心的年轻人、一个碎碎念的影评人、一个教人如何对待爱情的长者……在这里,史铁生更像是一个为了生活不断奋斗的朋友,即使明天就要死去,也要把日子过成诗。本书展现了史铁生作为一个思想者、一个生命行者的另一番魅力。
史铁生的文字,没有因为疾患而怨天尤人或者自怨自艾,也没有把自己简单地划入“自强不息”的世俗价值期望之中,而是超越了种种具体而微的生活苦难和精神苦难,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他说:“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那种隐藏在生活表层下的心灵体验,那种直抵人物灵魂深处的尖锐审视,常常能引起人们长久而苦涩的感动。
史铁生的生活被限定在小小的轮椅之上,对满是困境的人生,他有着比一般人更为深切的思考。因为行动的局限,静默的空间被放大,无论去向何方都像进入一片蛮荒之地。他说:“苦乐全凭自己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在接受命运的审判之后,史铁生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把每天都有可能向世界告别的生活,过得更加充盈而有意义。
史铁生试图追求一种完美的信仰,用神性抵达内心的光芒和圆满的存在。他说:“人生来就有问题和缺陷,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在他的思考中,不断交织着乐观和悲观,交织着矛盾和澄明。在通往彼岸的过程中,他想看清生、死——这两种人生最根本的两种面对。他甚至于盼望着站在死中去看生:“不知死,安死生。”但死亡却不知不觉地带走了他,只有他的文字仍在这里继续着他思索。所以,贾平凹说:“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
史铁生是最纯粹的写作者,其想象力与思辨力代表了当代文学所能达到的高度。他曾说:“肉身痛苦,而是灵魂在世界上挣扎的苦闷,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又如:“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此刻,不同的读者可以得到不同感受:机智者读到了从容;富贵者读到了博爱;贫贱者读到了高贵;浮躁者可以读到安宁;平庸者可以读到智慧。史铁生还不断告诫读者:死亡是必修的功课,在这一点上没有谁更伟大。在这个残缺的世界中,人类的去路已经趋于一致,如何实现人生的自我成为核心使命。
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史铁生?为什么要在史铁生早就被收入经典教材的时候,再回头读史铁生?因为他的人生和文字代表了一代人对如何自由生活的执着拷问;他的作品是浇给灼热时代的一瓢冷水;他的文字不仅仅讲述了一个故事或者一个道理,更是在文字中浸透自己对生命的无常、困境、意义与自由的思考。重读史铁生,会帮助我们对信仰、对生命的存在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