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七版)阿不都·沙拉木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忍着笑说:“这里平时工作也不累,给羊喂完草料后,基本上就没什么事了。我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羊圈里没有观众,我就把羊当成观众,给它们唱歌跳舞,也算是活动活动筋骨吧。平时我给它们喂草料时,它们都知道我要做什么,全都跑到我身边来了,有些羊还靠近我,用身子刮蹭我。我最怕的是见到它们被拉走,很舍不得。羊好像也知道要和我离开了,一个劲地叫,叫得我很伤心。”
说起今后的生活,阿不都·沙拉木满怀信心地说:“这几年在喜羊羊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让我学到了许多养羊的经验,知道了怎样科学喂羊。现在女儿上了研究生,有奖学金,儿子也工作了,家里负担没那么大了,我就想着准备在家里多养些羊。相信我们再努力几年,日子一定比现在更好。”
乌什县依麻木镇亚贝希村被服厂里,工人们正在紧张地生产着棉被。全自动的生产线,棉花被吸进后,流水线上就看不到工人的身影了。而在最后的工序上,托合提尼亚孜·艾则孜正在认真地工作着。这位随姑姑嫁到这里的“外乡人”,过去靠打工维持家里的生活,去年11月,村里建起这家企业后,他被招入成了一名产业工人。
说起现在稳定的工作,这位高大的汉子笑着说:“我现在一个月有2000元的工资,家离工厂很近,妻子也在村里有工作,全家人均收入有2万元,现在的幸福生活过去想也不敢想。”
在乌什县振兴园牧业公司,阿不都热衣木·阿不都外力已经成为养殖厂的厂长。这位2017年才来到企业工作的农民,身份转换如此巨大,他自己也连连说“没想到”。
这个生长在当地的小伙子,过去仅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全家5口人年收入不到2万元。“那时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天天盼着能多挣些钱,却因为没有技术挣不到钱。2017年10月的一天,哥哥和我见面时无意间问我想不想到一家企业工作?我问他干什么?他说养羊。我想,在家我也养羊,到企业养羊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哥哥告诉我,这家企业是专门养羊的,工资高,干得好还有更多的收入。这就心动了,第二天就来这里上班了。”
靠着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阿不都热衣木·阿不都外力在培训期间就引起企业负责人的关注,觉得这个小伙子有培养前途,手把手地教他养殖技术。当时两个人要管2500多只羊,怎么给羊做防疫,一天要给羊喂几次饲料,每次都喂什么,阿不都热衣木·阿不都外力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看了技术人员的养殖,我才知道,原来养羊还有这么多学问啊。过去我们在村里喂羊,把草放在羊圈里就行了,管它怎么吃,更不管它吃得好不好,长不长肉,现在才知道,养羊学问大得很,要好好学习才行。”回想起当初刚来时的情景,阿不都热衣木·阿不都外力不好意思地说道。
爱学习,肯吃苦,阿不都热衣木·阿不都外力迅速成长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去年当上了副厂长,今年又提升为厂长了。“我还在企业学会了给羊看病,算是半个兽医吧。现在村里谁家的羊有病了,都会找我去看看,都能药到病除,大家直夸我,我很自豪。爸爸也经常告诉我,要珍惜现在的好工作,好好干,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帮扶。”阿不都热衣木·阿不都外力笑着说道。
每天临近傍晚,与亚科瑞克乡相隔不远的乌什县依麻木镇亚贝希村扶贫小夜市灯火辉煌、热闹非凡,晶莹剔透的凉粉、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焦黄可口的烤肉……由十几户困难群众经营的一个个摊位上摆满了各类美食,吸引很多群众品尝,为摊主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经济”“小产业”,正调动着地区各地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扶贫产业虽“小”,脱贫道路却“宽”。困难群众正是依靠这些扶贫“小产业”,实现了增收脱贫。
依托村里的扶贫产业,乌什县阿克托海乡吉格代力克村几十名农民在家门口的卫星工厂就业,实现了有活干、有钱赚,生活过得充实快乐;依托订单蔬菜种植产业,温宿县吐木秀克镇尤喀克塔尕克村农民每天在种植基地忙碌着,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依托特色种植产业,乌什县鹰嘴豆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子”,短短两年间,种植户扩增到1000多户,种植面积达2.5万亩,户均增收1700元……
三年来,地区认真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共帮扶近5万名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夯实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易地扶贫搬迁是地区“十三五”脱贫攻坚单项投资最大的项目,搬迁总任务涉及7个县(市)的2502户家庭8862人,总投资5亿元。通过在安置点建设牲畜暖圈、购买扶贫羊、开展技能培训、发展特色农业等,全力做好搬迁户的后续服务,让“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看硬件——实现所有行政村道路“组组通”;投入6亿多元跨县83公里引“甜水”,让柯坪县5.6万各族群众结束了饮用苦咸水的历史……
看医疗——刚从拜城县赛里木镇卫生院做完胆结石手术的茹仙古丽·伊曼,拿着5000余元的账单结账时,被告知只需支付400多元。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保障范围,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制度,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各族群众病有所医……
看教育——在阿克苏市第二小学三年级课堂上,一名老师正用国家通用语言领读课文。此时,距离市区60多公里的托普鲁克乡小学三年级学生,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同步收听收看老师讲课,并通过连线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的授课场景,现在已成为很多农村学校的标配。
看保障——地区建立生态工程、生态就业、生态产业、生态补偿“四位一体”扶贫模式,4242名农民成为草原管护员和生态护林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说起当下的幸福生活,乌什县阿恰塔格乡布干村110岁的妮娅斯罕·阿木提逢人就说:“现在人们生活很幸福,都住上了漂亮的房子,出门就是柏油路,每天都有肉吃。”
忙了一天的柯坪县农民吾普尔·阿不力米提回到家又累又渴,他习惯性地拧开水龙头喝水。“我喝了一口,有一种甜甜的味道。洗手时,也没有干涩的感觉了。”63岁的吾普尔·阿不力米提说。
柯坪县域内严重干旱缺水,土壤盐碱含量大、矿物度高,饮用水水质差。20世纪80年代,水利部对柯坪县境内水质做出评估:“全县境内无好水。”这样的水质,导致柯坪居民各种结石病发生率较高。为此,柯坪县从1995年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改水工作。去年12月17日,随着柯坪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自此全县各族群众彻底与“苦咸水”说再见,开启了“甜水时代”。
现年71岁的赛买提·达吾提1993至1998年间担任柯坪县水利局局长,为了让农民有水浇地、喝上甜水,他曾徒步30公里到山沟里寻找水源。解决水的问题,是实现脱贫必不可少的工程。过去的“苦咸水”严重遏制了柯坪发展。好在,这一切都成为历史了。
更令人感动的是广大走出贫穷怪圈的农民,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报答党和政府的关爱,主动退保,要靠自己的双手,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
柯坪县盖孜力克镇玉斯屯喀什艾日克村农民木合塔尔·托合提因为孩子小,没工作,2012年开始享受国家低保政策,每月有了低保收入。随着生活的改变,加上孩子一个个地长大工作,家里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
一天,老人郑重地把家人叫在一起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在这个会议上,老人说出了自己藏在心里很久的一件事:我要退出低保。家人看着老人都愣住了,几分钟后,大家一起为老人的决定鼓起了掌。
第二天,也就是2017年年底的一天,老人来到村委会,向村委会提出退出低保申请。
老人的决定在盖孜力克镇引起轰动。镇党委书记王玉超介绍,当时村委会不同意老人退出低保,因为老人家生活虽说有了改变,但他家还没有达到退出低保的标准。老人却很执著,一次次地到村委会要求退出低保。村委会很慎重,派出人员专门对老人家的情况进行认真核实。核实的结果是,老人家刚刚达到退出低保的标准,很不稳定。但看到老人如此坚决的申请,最终同意老人退出低保。
退出低保后,老人积极鼓励家人走出家门就业,孩子一个当了协警,一个在村里当了会计,儿媳在企业工作,老伴也在村里有了公益性岗位的工作,老人家的生活更有保障了。
“我现在养了50多只羊,今年能发展到100只。去年我家人均收入7000多元,今年一定可以达到1万元以上,我有这个信心。因为我申请的贴息贷款已经批下来了,我准备用这笔钱扩大养殖业。现在党和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不抓紧致富都不行,村里人会看不起的。”老人说。
王玉超介绍,盖孜力克镇当初有1500多户低保户,现在退出低保的人员很多,目前,仍有800多户还在享受低保政策。退出低保的这些人员,80%是主动要求退出的,他们都说:要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不能再躺在国家好政策上睡大觉了。
见到乌什县乌什镇喀赞村阿依夏姆古丽·玉山时,她刚刚从大棚里劳动回来。这位40岁的妇女,2013年和2014年遭遇了丈夫因病去逝、儿子突遭车祸的双重打击。为了给丈夫和儿子治病,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光了,还欠下亲戚们一大笔钱。
“当时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过去丈夫养牛,日子过得还可以。现在他突然走了,儿子在医院住了半年多,家里一分钱都没有了,还欠着钱,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呀。我整天哭,坐在家里也不出门。村里的干部知道后,常常来到家里劝我,让我自强起来,相信有党和政府不会让我的日子过不下去的。主要是三个孩子很懂事,他们也常常和我说:“不要对生活失望,等我们长大了,找个好工作,我们养活你。”说到这,阿依夏姆古丽·玉山忍不住哭了。可哭着哭着,她又笑了。她说,孩子很懂事是她活下来最大的动力。
痛定思痛,这位坚强的妇女擦干了眼泪,决定要用双手摆脱贫困。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她先来到一家企业工作,有了第一份固定的收入。而激发了脱贫致富动力的她,这下子再也没有停下脚步。企业的工作在做,她还要找一些零工来打,家里也重新养起了牛和羊。她脑海里只有两个字:挣钱。
时光把痛苦打发走了,带来的就是幸福与快乐。一年时间,阿依夏姆古丽·玉山靠着没日没夜的劳作,还清了欠款,还让家里的牛圈和羊圈有了牛和羊。
“第一头是村里给我送来的扶贫牛,当时我丈夫在世时,养牛、养羊的事都是他干,我一点也不懂怎么养牛和羊。现在牛有了,我就得自己学着养,不会的就问村里的人,一点点的学,我也会养牛和羊了。”
“家里有几头牛和羊?”
“5头牛,9只羊。”
“牛棚里大大小小的牛有7头呀。”
“2头是小牛,不算的。”
“一个羊圈里有9只羊,另一个羊圈里还有7只羊啊。”
“那7只羊是我们家准备吃的,不算数。”
看着阿依夏姆古丽·玉山,她脸上全是幸福的笑容。自家的牛和羊原来还有这样算的。一年吃7只羊,这是种什么样的幸福日子呀。
原来懂事的女儿在2017年就到一家企业工作了,还谈了个男朋友,并带回家认了亲,阿依夏姆古丽·玉山正在给女儿准备嫁妆呢。
2013年阿依夏姆古丽·玉山一家因病致贫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一个女人的肩膀,她不仅脱了贫,更担起了全家人奔小康的希望。
说着说着,阿依夏姆古丽·玉山突然不好意思地说:“是不是可以走了?我今天还在大棚里干活呢,一天可以挣60元钱呢。”
随她来到离家不远的大棚里,工作是把育在托盘里的西红柿苗进行补苗。阿依夏姆古丽·玉山二话没说,立即坐在地埂边干起了活。一旁的村里人说:“她太能干了,一点点时间都不浪费,就想着怎么挣钱、挣钱。”
听到这话,阿依夏姆古丽·玉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娇羞地打了一下这位说话的村民,埋下头手脚麻利地干起了活。
脱贫不能仅仅看收入的增加,更应该看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当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后,他们自身迸发出的脱贫动力是十分巨大的。这样的故事在阿克苏地区几乎天天上演,人民群众坚定脱贫奔小康的信心与决心,与他们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一样,充满了自信和感动。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阿克苏地区在与贫困斗争中成功“逆袭”,增添了让群众最有获得感、最有幸福感的厚重“底色”,各族群众绽开舒心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