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2 阿克苏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997)2142110
广告热线:(0997)2122100 2135001订阅热线:(0997)2120100






2020年04月22日

搬迁搬来好生活

本报记者 郭爱成 通讯员 陈玲

“老板,请给我做碗炒面……”

“老板,请给我做碗菜盖面……”

4月12日,记者在柯坪县阿恰勒镇移民搬迁村——幸福村采访,中午饭点的时候,走进该村村委会附近的一家小饭店,看到店内坐满了前来吃饭的人。

饭点过后,记者和这家饭店的老板交谈起来。老板名叫瓦哈甫·米曼,是从盖孜力克镇库木力村搬迁过来的。“我家2014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搬迁之前,全家7口人住在70平方米的土坯房子里,靠种3亩地的小麦、玉米生活,不仅住房紧张,家里生活也十分困难。” 他回忆说,那时候,如何让家里摆脱贫困,是他们一家最伤脑筋的事情。

2017年,柯坪县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国家、自治区、地区的大力支持下,由柯坪县委、县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完成了住房、交通、村级组织阵地、幼儿园、水、电、路等建设内容,并于当年顺利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居民534户。瓦哈甫·米曼一家即是其中之一。瓦哈甫·米曼向记者介绍,这次搬迁,除了父母留在原地,他和妻子玛依热·比力及3个孩子都搬迁了过来,党和政府免费给了他们一家5口80平方米的3居室房子、1亩地的院子和25亩地。现在家里的25亩地已自愿流转给一家面粉加工企业经营,一年能获得1万元的土地流转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后,他到外面打工学厨艺,挣了工资不说,还学会了手艺;妻子也在村里找到了负责打扫卫生的公益性岗位,既照顾了家庭,每月还有1000元工资;院子里种上了恰玛古,收益也不错。他们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已于2018年顺利脱了贫,现在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

瓦哈甫·米曼的妻子玛依热·比力喜滋滋地对记者说:“想不到我们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了贫。回忆起以前的生活,想想现在的日子,真是要感谢党和政府。”

脱贫后的瓦哈甫·米曼并不安于现状。今年初,他花1.7万元从别人手里接手了村委会附近的饭店。由于他厨艺好,饭菜货真价实又讲诚信,回头客越来越多,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如今,我每天差不多有200元的纯收入,每个月挣个5千元没有问题。等我钱挣得多了以后,准备把饭店开到阿恰勒镇或者柯坪县城,挣更多的钱,让家里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瓦哈甫·米曼说。

--> 2020-04-22 本报记者 郭爱成 通讯员 陈玲 2 2 阿克苏日报 content_22630.html 1 搬迁搬来好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