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华容 特约记者 俞刘东
舍家报国,倾情援疆!阿克苏地处祖国西北,浙江位于东南,两地虽风土人情殊异,但援疆将两地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让人感到遥远却亲切。
遥远,是因为浙阿两地相距近5000公里;亲切,是因为浙江人民跨越千山万水对口支援阿克苏。
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对口支援阿克苏以来,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紧密结合受援地实际,确定实施了“3138工程”,在民生、产业、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领域多点发力,共计实施援疆项目734个、投入援疆资金51.32亿元,在天山脚下,塔河岸边尽展“浙江力量”,用青春、热血、汗水倾情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诗画浙江——阿克苏号援疆旅游专列抵达阿克苏站。(资料图)
来自湖州师范学院的援疆教师吴志霞正给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上课。(资料图)
衢州市投入2200万元援建的“乌什·衢州中小企业孵化基地”。
(资料图)
浙江宁波援建的库车市齐满镇甬库团结村举行歌舞表演。该村目前已经成为AAA级旅游景区。(资料图)
杭州市援疆指挥部组织的第二批阿克苏市赴杭州转移就业人员从阿克苏火车站出发。(资料图)
由杭州市援建,总投资1.5亿元建成的多浪第一幼儿园。(资料图)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12月6日一大早,柯坪县阿恰勒镇喀拉玛村脱贫户吐尼沙克孜·沙吾提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把科学配制的饲草料均匀撒进槽内,吆喝自家20多只湖羊吃“营养早餐”。
吐尼沙克孜·沙吾提指着6只小羊羔说,这是半个月前家里2只湖羊刚产下的小羊羔。截至目前,短短三年,她家的湖羊已产下24只小羊羔。去年,仅靠家庭养羊的收入她家就成功脱贫。
在柯坪县,养羊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但柯坪本地羊一年只产一胎,且一胎一羔,养殖成本高,农民收益低。湖州市援疆指挥部把养殖湖羊作为援疆“一县一品”项目重点扶持,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农户脱贫致富。“湖羊两年可以生三胎,平均每胎产羔2.8只,养殖湖羊已经成了我们的‘摇钱树’。”村民阿尤甫·木塔力甫说。
7月31日,载着52名阿克苏青年的列车缓缓停靠在杭州火车东站,他们是杭州市援疆指挥部组织的第二批阿克苏市转移就业人员,大部分来自阿克苏中职院校,他们将在杭州日月电器有限公司上班,加上去年第一批人员,目前已有100名阿克苏青年在杭州市就业……
这些都是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全力实施“211行动”的缩影。“211行动”全称为“助力脱贫攻坚211行动计划”,是浙江省援疆指挥部一项援疆举措:即将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和扶贫资源向阿克苏地区乌什、柯坪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倾斜,发动浙江企业、商会、社团等民间力量结对帮扶受援地100个贫困村,多渠道解决1万人就业增收,助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全地区和兵团一师已有174个村或连队与浙江省各级商会、各类社团等结对,通过产业拉动和异地转移劳动力等措施解决受援地1万余人就业;发动浙江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总计超过1亿元。
“百村千厂”促进就业
伴着车间里缝纫机的“嗒嗒”声,23岁的阿米娜姆·沙吾尔熟练地缝制着衣服。工厂与家相隔20分钟电动车车程,她在赚钱的同时也能照顾家中患有心脏病的父亲。
今年5月底,由衢州市援疆指挥部投入2200万元援建的“乌什·衢州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正式运营,拥有12座标准化厂房。这其中,就有如阿米娜姆·沙吾尔工作的新疆艾斯芬纺织服装有限公司。
记者了解到,总投资1亿元的新疆艾斯芬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在全面投产后,能解决2000多名像阿米娜姆·沙吾尔这样的劳动力就近就业,年均工资可达1.8—2.5万元。他们均是浙江援疆“百村千厂”工程的受益人。
三年来,浙江省市援疆指挥部共在地区112个乡镇(村)建设厂房(车间)653座,总投资45.1亿元,其中援疆资金3.5亿元,解决就业岗位2.2万多个,其中建档立卡户2843人,形成了“小车间”推动“大扶贫”的格局。
除了招引龙头企业在阿克苏广大的农村地区建设卫星工厂外,浙江省还注重补阿克苏产业短板,引进了浙江能源集团、雅戈尔集团、华孚控股、浙江亚特集团等企业。在嘉兴市援疆指挥部的推动下,“产棉大县”沙雅县成功引进钵施然智能农机公司,去年2月签约,3月开工建设,9月便正式投产,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成为南疆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企业。
“万亩亿元”让群众口袋鼓起来
12月25日,温宿县托乎拉乡库如力村农民吐尔逊古丽·吐尔地正在做拌面,拌面菜是黑木耳炒肉。“以前巴扎上有卖黑木耳的,因价格高一直舍不得买。现在自己种了,不仅吃上了美味的黑木耳,而且还能增加收入。”吐尔逊古丽·吐尔地说。
黑木耳种植项目既是浙江第九批产业援疆三大工程之一的“万亩亿元”工程的核心,又是地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发展林下循环经济,利用修剪的果枝,制成菌棒生产黑木耳、食用菌等,力争“万亩以上生产,亿元以上增收”。
2017年,第九批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积极推动农业“万亩亿元”增收工程试点,并于2018年全面开展果园生态化高效栽培黑木耳技术的推广研发。浙江省援疆指挥部邀请浙江省农科院技术专家为地区农民培育菌棒,并传授黑木耳种植技术,当年,56万棒黑木耳喜获丰收。
“今年,按照‘增量、扩面、提质’的发展思路”,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陈娟说,“2019年春季生产1000万棒在9县市100个贫困村5000个贫困家庭示范试种,人均增收1300多元,带动近3万人增收脱贫。”
“十城百店”助销特色农产品
受益于浙江援疆“十城百店”工程,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央达克村农民艾海提·卡斯木一家脱贫了。
丽水市援疆指挥部经过深入调研,牵线丽水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新和县合作成立了新疆丽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流转农民土地,公司集中在央达克村建立了1500亩红枣核桃示范基地,并以“企业+农户”模式统一规范种植。艾海提·卡斯木的果树收入不仅提高了,还有了额外的打工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8年12月20日,丽水市援疆指挥部与新和县共同打造的区域公众品牌——“都护臻品”在浙江省行政中心亮相。为期两天的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让跨越万里而来的红枣、核桃、葡萄等十余种特色农产品受到热捧。
第九批浙江援疆干部人才积极构建“疆果东送、浙产西进”的双向现代流通体系,打造了产业援疆“十城百店”工程。在浙江各地累计设立销售终端600个,全省县级城市覆盖率达80%。线下的集中展销、活动促销、单位团购和线上电商、微商全面推进。“十城百店”工程LOGO标识和“驿疆南”品牌形象在浙江市场不断提升。截至今年11月,“十城百店”工程累计销售阿克苏农产品22万吨,销售额达27亿元,带动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30个,种植面积11.52万亩,生产基地覆盖农民11.4万多人,带动2.26万名贫困群众就业,推动设立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0家,总投资7.6亿元,有效缓解农产品集中上市导致的分销压力,带动了订单农业的发展。
教育援疆让教师队伍强起来
走红地毯、在签名墙上签名!朱砂点痣,开蒙启智!8月26日,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举行2019-2020学年开学典礼,这也标志着这所由杭州市全额援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正式投入使用。本学期,杭州支教团派出3名教师分别担任副校长和年级组长等,帮助学校提升办学理念和教研水平。
走进天杭实验中学的教室,一眼就能看到黑板中间的电子屏幕。据了解,这种交互式电子黑板能够用专用笔或手指触摸书写,将传统板书功能与现代多媒体互动功能相结合,突破了使用课件和PPT讲稿教学的局限。天杭实验学校还配备了鹰眼捕捉和人脸识别系统,能通过学生在校表现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因材施教。
记者了解到,2017至2019年,浙江省共投入教育援疆资金12.61亿余元,3年教育援疆资金占总援疆资金的比例分别为18.3%、22.25%、28.95%,先后高质量、高标准建成了阿克苏教育学院之江实验幼儿园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库车阳明小学、乌什·衢州小学、柯坪国庆高级中学、新和丽水小学等一批教育基建项目。
今年6月10日,“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校区”成为过去,地区迎来了历史上首个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新疆理工学院。这其中,浙江援疆教授居功至伟。最近三年,浙江选派到该校的教授、副教授101人,在岗援疆教授63人,该校是浙江省乃至全国19个援疆省市中选派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最多、学历层次最高、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最集中的受援单位。
目前,浙江省第九批第二期在岗支教教师601人,占全体援疆干部人才的52.7%。他们共同遵循“331”模式,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链式推进,全学科覆盖,全员化培训;名人引领,名师帮带,名校结盟;实施“互联网+教育”的空中课堂教学,与3578名受援地老师结对,开展传帮带活动3613次,共安排援疆资金1.74亿元,实施教育培训项目260个,培训各类人才15万余人次,为阿克苏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医疗援疆让群众幸福满满
阿克苏市的王先生终于能咧嘴笑了。作为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首例种植牙病人,今年50岁的王先生,因为一场意外,导致两颗门牙脱落。
为王先生做手术的是位援疆医生,叫方东,来自浙江省人民医院口腔科。
“我传帮带3名学员,专门对口腔门诊护士进行了口腔种植专科培训。”方东说,通过跟台手术,手把手带教,3位学员基本掌握了临床口腔种植病例的基本业务。同时,在浙阿跨省医联体项目的支持下,方东还请来杨帆等浙江专家,给当地医生开学习班,普及先进的口腔技术和理念。
无独有偶,去年9月,刚到库车的宁波援疆医生赵娜就被告知,库车残联180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只完成17例,剩下的要在两个月内完成。医生不足、医疗器械不够,病人病情严重。在宁波市援疆指挥部协调下,宁波市派出专家组进疆,4天内共完成60台白内障复明手术。
医疗资源不充分、百姓看病难等问题过去一直困扰着南疆地区,第九批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继续把医疗援疆作为民生重点。三年来,浙江省共选派2期192名援疆医生来阿援疆,“三大两远程”(“大组团、大卫生、大帮带、远程医疗、远程培训”)的医疗援疆格局全面铺开,浙阿跨省医联体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6项、254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等12项技术填补了地区空白,开展义诊454次,诊疗18381人次,培训当地医务人员2.87万人次,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手术量同比增长3.3%,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增至88.9%,住院转诊率下降2.9%。兵团第一师医院收治疑难危重患者增长3.2%,抢救成功率上升1.3%,转诊率下降10.26%,手术量同比增长31.12%,受援助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千万工程”为幸福生活加码
11月26日中午,记者在拜城县米吉克乡亚曼苏生态乐园看到,虽然草场已经枯黄,树叶大多凋落,但园内湖泊波光粼粼,沼泽流水潺潺,湿地中央野鸭、天鹅、苍鹭等候鸟成群结队,呈现出一幅生动和谐的场景。摄影爱好者王先生说:“以前这里没有开发出来,就是放牧的地方,今年开发成景区后,生态环境好了,鸟类更多了,给我们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好去处。”
“项目规划面积为110公顷,工程总投资3000万余元,主要利用村庄附近的湿地资源,打造‘梦幻水境、民族风情、美画乡村’为主题的生态湿地公园。”据温州市援疆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成功打造了网红景点——康其湿地景区后,温州市援疆指挥部经过研究,决定将亚曼苏村打造成拜城县新的最大农旅结合的生态湿地公园。
在阿克苏市依干其乡尤喀克巴里当村,2017年4月,第九批浙江省援疆指挥部24位援疆干部和24户村民结成“亲戚”。除了定期看望、资助生活困难的亲戚,给孩子们赠送书包、文具、新华字典等外,每逢肉孜节、古尔邦节等重要节日,总能看到援疆干部与亲戚互相嘘寒问暖、共同礼赞伟大祖国的美好景象。
配合地区人大工委“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援疆干部主动帮助结对亲戚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仅2018年,浙江省指挥部就安排援疆资金450万元用于建设村文化礼堂、卫生室、电子商务服务站,并对村委会大门、便民服务中心、党员远程教育会议室以及办公楼外立面、旧墙体等进行了改造。
与此同时,连续两年,台州市援疆指挥部累计安排援疆资金1400万元,分两期建设阿拉尔市图书馆,为该馆新增图书6万册、电子图书20万册,满足了市民的需要。
三年来,浙江援疆坚持投入到民生领域、县及县以下基层的资金不低于援疆资金总额的80%。眼下,在地区共有112个“乡村振兴”援建项目正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