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2 阿克苏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997)2142110
广告热线:(0997)2122100 2135001订阅热线:(0997)2120100






2019年11月20日

偏远山村的“农民党员之家”

(上接一版)“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后,一些农民党员认识不深入,我就引导依斯马依力·斯迪克在家中举行家庭集体党课,从今年6月开始,集体党课已举行了5次,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带动了更多农民党员积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吾麦尔江·台外库力说。

现在,依斯马依力·斯迪克家的党课越来越规范,每个月召开一次,每次党课前,他都把学习讨论材料交村党支部审核,通过后再召集家中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共同学习。

党员就应该亮明身份

博孜也尔村维吾尔语意为“荒芜的土地”,位于南天山腹地,距离温宿县城150多公里,是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最偏远的村,周围是戈壁滩,村民祖祖辈辈以放牧种田为生。

“我申请入党的主要动力源自父亲。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虽然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是我们从他身上隐约看到了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依斯马依力·斯迪克的二儿子玉山江·依斯马依力说。

1949年,依斯马依力·斯迪克出生在戈壁滩的地窝子里,年少时期生活不易。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到了祖国边疆,他分到了40亩地,经过不断地土壤改良,提高了作物产量,家中生活越来越好。“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年底,我种田收入500元,开心得不得了,买了耕牛,觉得农民的好日子就要来了。”依斯马依力·斯迪克说。

当时,因为依斯马依力·斯迪克种田思路先进,愿意分享经验,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当上了村干部。他带着农民规划村庄、田地,种植树木,修建房屋,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这一切变化都是党的政策带来的,我的思想转变也是受党的教育,因此,我要申请入党,成为真正的共产党员。”依斯马依力·斯迪克说,1987年,经党组织批准,他光荣入党。

几十年来,依斯马依力·斯迪克始终坚守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积极带领村民改变生产生活条件。二十世纪90年代,他带领村民从木札尔特河引水,硬是用坎土曼在戈壁滩上凿出了一条24公里的防渗渠,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难题。参加过修渠引水工程的村民托乎提·阿木提说:“这条渠连续修了4年,为了不影响生产,修渠时间都定在冬闲时间,是依斯马依力·斯迪克带头破冰修渠,他是村民的主心骨,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随着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地,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斯马依力·斯迪克也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可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党员,只要村民需要,他总是二话不说前去帮忙。“共产党员是先锋,应该时刻亮明身份,在大是大非前敢于发声亮剑,在群众需要时,能够及时伸出援手!”依斯马依力·斯迪克说。

优良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

依斯马依力·斯迪克有3个儿子、3个女儿,加上儿媳和女婿,在6个小家庭里已有5人入党、3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基本形成了每个小家庭都向党组织靠拢的趋势。“我是党员,我的孩子必须入党,因为只有跟着共产党才有美好生活,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依斯马依力·斯迪克说,这种优良家风必须一代代传承下去。

女婿马木提·毛力明也是一名党员,有着丰富的养殖技术,家里养了几百只羊,被村委会评选为养殖致富带头人。在父亲和丈夫的影响下,艾米拉古丽·依斯马依力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遇到村民咨询养殖技术、托管羊群等大小事,她和丈夫马木提·毛力明都努力帮忙解决。“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父亲和丈夫,他们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我也应该向他们看齐,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艾米拉古丽·依斯马依力说。

儿媳阿扎旦木·艾山是博孜也尔村妇女主任,她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解决了很多妇女之间的矛盾,成为村里妇女的主心骨。“有一次我和婆婆闹别扭,并发生了口角,阿扎旦木知道后,分别耐心劝说我们,让我们握手言和,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她。”村民阿孜古丽·库尔班说。

随着依斯马依力·斯迪克家集体党课知名度在村里传开,村委会及时将依斯马依力·斯迪克家定为家庭教育示范点,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学习。对此,依斯马依力·斯迪克说:“我希望所有年轻人都向党组织靠拢,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建设美丽家乡做贡献。”

--> 2019-11-20 2 2 阿克苏日报 content_15771.html 1 偏远山村的“农民党员之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