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综合门诊楼。
阿克苏市人民医院。
阿瓦提县妇幼保健医院。
温州援疆专家在拜城县人民医院做手术,并帮带学员。
库车县人民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飞利浦MX8000双排螺旋CT机)。
温宿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进行病理切片镜检。
新和县人民医院专家下沉,在塔木托格拉克乡分院开展诊疗服务。
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务人员给患者介绍通过手机APP便捷就诊。
库车县人民医院医务工作者下乡义诊。
阿克苏市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医护人员给患者做康复治疗。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晨涓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双源CT、核磁共振、高压氧舱等先进医疗设备;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跑百里,到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中国成立70年来,阿克苏人民健康水平呈螺旋式上升。
不出市能看内地专家
9月22日一大早,阿克苏市人民医院骨科挤满了前来看病的患者。
“您有什么症状?”“这个病人需要康复治疗”……短短一上午,杭州富阳中医骨伤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张旭东就接诊了20多人,并为一名60岁的患者实施了踝关节骨折整复加杉树皮外固定术。
自2017年11月杭州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张玉柱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在阿克苏市人民医院挂牌后,杭州富阳中医骨伤医院专家团队定期来阿克苏市人民医院为患者会诊、手术,使阿克苏市民在本地就能享受到杭州专家的高水平诊疗。
46岁的郭先生不小心摔倒导致两个胳膊骨折,阿克苏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毛天明为他实施了双侧尺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术。整个手术过程不到30分钟。
“这种新术式不留手术疤痕、见效快费用低,显著减少患者骨折复位过程的疼痛。”毛天明说,“目前,我们科室实现了与杭州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同水准、同质化医疗。每年开展此类手术600多例,平均每例患者可节省就医成本15000元左右。”
为了快速提升医疗技术水平,近年来阿克苏市人民医院先后与自治区人民医院、西京消化病医院、天津第一医院、湖南湘雅二院、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新疆医科大附属第一医院等建立了医联体,一大批天津、湖南、杭州新技术、新疗法落地阿克苏。
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与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医院等7家医院建立跨省联合体合作关系;新和县人民医院与自治区人民医院、丽水市人民医院等建立医联体合作关系,与自治区胸科医院、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建立专科联盟,利用对口支援帮扶优势,进行全方位合作,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拜城县人民医院与温州市人民医院、新疆医学院、自治区胸科医院等7家疆内外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关系……近年来,地区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地区组建医联体3个,医共体17个,专科联盟9个,远程医疗中心1个,各级公立医院与自治区或援疆省市医院建立医联体18个,实现全地区县域医共体全覆盖、远程医疗服务覆盖率达98%以上,县域就诊率维持在90%以上。
“技术+体系”为患者更好服务
换上无菌衣,戴上无菌帽,记者随医护人员走进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一个个育婴箱错落有致排列着,一台台仪器设备有节律地运转着,一盏盏蓝光灯照护着这些提早出生的“小天使”。
2018年4月,地区实施危重症新生儿监护救治网络建设项目,建立了覆盖地区城乡的服务网络,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成为地区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作为联系上下级医疗机构的中心枢纽,2018年12月,医院建立了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并正式投入使用,对危重病患儿实施24小时全方位监护。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高龄产妇数量显著增加,提高危急重症产妇的救治水平成为当务之急。在手术间隙,记者见到了产科主任克比努尔·麦麦提,她还兼任地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主任。
“我们建立了全流程的孕产妇诊疗救治体系,从孕前筛查、健康指导,一直到产前诊断、急危重症综合救治,多学科配合、环环相扣,能够为孕产妇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克比努尔·麦麦提说,为提高患者就医舒适度,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积极开展“智慧诊疗”,借力信息化手段,优化就诊流程,方便患者就医。
刘女士怀孕已经六个多月了,她通过手机APP提前进行了预约,挂号、检查、缴费都不用排队。“手机上就能查结果,真方便!再也不用挺着大肚子在这儿等了。”刘女士开心地说。
妇婴健康离不开先进的医疗技术,同样也离不开完善的妇幼保健体系。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妇幼保健工作,2018年4月,自治区、地区、县(市)三级医院,实施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监护救治网络建设项目,建立了覆盖地区城乡的服务网络,大力实施妇幼健康提升工作,实施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完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的急救、转诊、会诊网络建设,设立贫困孕产妇(新生儿)救助金,截至目前,全地区投入29.668万元救助贫困孕产妇、贫困新生儿。
家庭医生当好健康守门人
9月20日,库车县墩阔坦镇色根苏盖提村农民艾尼瓦尔·艾则孜家来了客人,他们是镇卫生院的医生。阿依努尔·莫明是墩阔坦镇卫生院的全科主治医师,也是色根苏盖提村28户贫困家庭的签约家庭医生。当天,阿依努尔·莫明是来给艾尼瓦尔·艾则孜检查身体的,查了血糖,询问了他平时用药、饮食和身体锻炼等情况,并叮嘱了不少注意事项。“过几天我再来一趟,看看病情是否得到控制。”阿依努尔·莫明告诉他。
“这些年,多亏了家庭医生的悉心照顾,我的身体好了很多。签了家庭医生协议后,医生经常来给我免费检查,如果想到医院看病,随时给家庭医生打电话提前预约就可以,节省了时间和费用。”艾尼瓦尔·艾则孜说。
阿依努尔·莫明介绍说,镇卫生院与农户签订的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分基本服务包、健康管理服务包、慢性病管理服务包3种类型,有免费项目,也有优惠幅度很大的项目,签约群众可自愿选择服务项目,有效期为一年。“签约服务优先针对慢性病人、孕产妇、儿童、重度精神病患者、老年人等。”阿依努尔·莫明说,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可以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预约诊疗和转诊,个性化健康管理,家庭病床等服务。
2017年以来,地区各县(市)以农村为重点全面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地区成立家庭医生团队1102个,常住人口签约134.08万人,签约率55.4%;65周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慢性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86.04万人,签约率86.6%。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初步实现了从“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的健康保障方式的转变。
从自费体检到免费
全民健康体检
“如果没有参加免费体检,我真不知道丫头会怎样,感谢党的好政策。”9月18日,在拜城县拜城镇卫生院,35岁的茹仙古丽·库尔班说起全民健康体检,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
她13岁的大女儿麦迪努尔·依明在全民健康体检时被查出有先天性心脏病,镇上的医务人员帮助她为女儿转诊,送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免费手术治疗。手术出院后,村医每两天去她家一次给她女儿换药,直到伤口痊愈。
麦迪努尔·依明是新疆全民健康体检工程的受益者。2016年9月地区实施该项工程,阿克苏籍城乡居民每年可享受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全民免费体检作为惠民政策之一已实现各族居民全覆盖。群众称其“检的是百姓的身,暖的是百姓的心”。
地区卫健委基层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全民健康体检工作不断深入,医疗机构逐步加强对居民慢性病的管理。体检中将测量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或疑似病症人群餐后2小时血糖、复查血压等指标,及时给予健康指导,并纳入慢性病管理体系。同时,根据贫困人口的病情进行针对性的体检,通过转诊、住院等方式进行跟踪管理,避免群众因病返贫。
据了解,自2016年启动首轮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地区已累计投入体检资金5.15亿元,累计全民免费健康体检人数614万余人。基层诊疗机构普遍添置了DR、B超、心电图、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检测设备。
治疗设备大变样
“两间不到20平米的土坯房,一个简易的医药箱,箱子里标准的‘三件套’——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还有一些常见药,这是26年前我刚成为村医时的全部家当。”沙雅县塔里木乡克里也特村村医王再兴回忆那段“赤脚医生”的特殊经历,颇有感慨。
“你这只是普通的感冒,不要紧的,回去多喝点水,注意清淡饮食就行。”9月25日,王再兴正给一个前来就医的患者诊治。
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走进村卫生室,五间宽敞明亮的房间,三张干净整洁的床铺,一个规范完善的乡村卫生室展现在记者眼前。
“现在条件好了,各项设备都齐全了,邻里乡亲有头疼脑热的直接到卫生室来,更加方便快捷。”王再兴说。
如今,在地区像克里也特村这样全面完成标准建设的村卫生室有1154个,标准化建设达标率为98.2%,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在内的十二项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以及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构建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迪力夏提·阿布都克然木是新和县尤鲁都斯巴格镇巴扎村人,由于患胃溃疡多年,他多次大出血。13年前的一次事故导致妻子米力坎木·哈斯木高位截瘫,常年卧床不起。更不幸的是,2014年迪力夏提·阿布都克然木的大儿子查出肾功能衰竭,需要每2天透析一次才能维持生命。一家四口,三人被病痛折磨,面对这样的境况,迪力夏提·阿布都克然木一家人并没有陷入绝望。通过居民医保报销、精准脱贫保险救助、大病临时医疗救助及兜底救助等医疗保障措施,迪力夏提·阿布都克然木一家每年报销医疗费用达12万余元。
70年来,地区不断加快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巩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2014年地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在实施城乡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工作的基础上,地区修订完善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降低城镇低保、农村扶贫对象的个人起付线,增加报销病种至100种,基本医保报销不足部分,由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兜底。
2018年,17种抗癌药通过谈判降价后纳入医保;2019年8月,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公布,绝大部分基本药物、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药等进入目录。异地报销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自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启动以来,直接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越来越多,受益人数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全地区跨省异地就医备案9920人次,跨省住院直接结算2190人次,结算费用5017万元。外省参保人员在地区住院直接结算268人次,结算费用279万元。
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崛起
从疫病频发到控制消除各种地方病、传染病;从看病难到建成“城市10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服务圈;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阿克苏人均期望寿命延长了一倍多。
阿克苏人健康水平的提高,背后是公共卫生事业的快速崛起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
进入新世纪后,地区建成启用现代化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早已消灭,麻疹、脊髓灰质炎等急性传染病得到控制。”地区卫健委疾控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地区常规免疫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0%以上,持续无脊灰状态,连续四年未发生流脑病例,2018年麻疹发病率与2017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3.33%。
阿克苏地理环境特殊,外环境严重缺碘,曾是碘缺乏病重病区;因受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是饮水型氟中毒、疑似砷中毒的病区。地区不断强化地方病防治,建成75处规模不等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管网覆盖率达98%,解决了地区37万余户、157万余名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同时,实施食盐加碘策略,强化碘缺乏病病情监测,确保地区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并大于90%,学生、孕妇碘营养均处于适宜水平。
70年后的今天,地区医疗机构数增加到1485个,拥有三甲医院1家,其他县(市)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医院;2019年2月,地区妇幼保健院在南疆率先取得三级专科医院资格;各种先进检查仪器在二级综合医院基本普及,学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地区基本建成了“城市10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