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明与妻子于憬。
“我今年87岁,1949年5月参军入伍,从部队到战场,再到医院,我见证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发生的巨大变化。”8月28日,新和县人民医院原院长张克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走进新和县新和镇新城社区张克明的家中,记者首先被放在客厅的电脑所吸引,旁边话筒、音响等设备一应俱全。“我腿上受过伤,1996年退休后就在家养着。虽然很少出去,但是国家的变化我非常清楚。”张克明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打开电脑,点开了新闻网页。
“网络真是个好东西,不用出门,鼠标一点,尽知天下事。”张克明说,自己年轻时喜欢体育运动,现在没事就通过电脑观看各种比赛,“几十年前,只能通过报纸、广播了解外面的世界。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和老伴最开心的是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和远在陕西工作的大女儿见面,不用奔波,就能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张克明告诉记者,他们家在2002年购买了第一台电脑。那个时候的电脑是个“大脑袋”,内存只有100M,花了八九千元,不像现在,两三千元就能买到一台性能优越的电脑。
经过进一步交谈,记者了解到,张克明祖籍辽宁,曾就读于原第四军医大学,1952年年底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后在河南商丘工作。1966年,响应党的号召,带着家人来到新和,一待就是53年。
“我1956年11月入党,是党培养了我,所以只要党有号召,我一定响应。”张克明说。
张克明的妻子于憬今年85岁,她回忆道:“那时候我怀着小儿子,从河南坐火车到乌鲁木齐,然后坐了五天大卡车才到了新和,一路磕磕绊绊的。现在好太多了,坐飞机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乌鲁木齐。”
来到新和后,张克明被安排到新和县人民医院工作。“刚来的时候,医院全部都是土块房,只有内科、外科两个科室。通常用的是煤油灯,每天县上的拖拉机站只给医院供4个小时的电。”张克明说,4个小时很难做完一台手术,大家经常打着手电筒做手术,“医院只有一台显微镜、一台X光机,医务人员只有不到30人,大点的手术做不了,割个阑尾都要到库车县请人帮忙。直到1972年,医院才完成了第一例胆囊切除手术。”
“我半辈子都是在手术台边度过的,大大小小做了上万台手术,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我们治愈病人的底气也越来越足。”张克明说,他的三个儿女和一个孙子在不同的医院工作,每每从儿孙口中得知医院进了新设备,他都笑得合不拢嘴。
谈及新和的变化,于憬感慨万千:“刚来的时候,县城全是土路,下雨天穿着雨鞋出去,回来的时候里面灌满了泥浆。这些年变化太大了,县城的路越修越平坦,环境越来越优美,新建了好几个公园,到处都能看到树,再也没有过去黄沙漫天的情况。”
“我们老了,吃过苦、受过难,好在我们身体还行,赶上了好时代,现在就想着养好身子,看着新中国越来越好,期待‘中国梦’早日实现。”张克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