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1980年,余碧发退伍回到家乡。在家里待了不到一年,他又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他告别亲人,只身来到阿瓦提县多浪乡克其克拜什艾日克村,在这里一干就是39年,直到永远地离去。
2019年4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张富清:95岁战斗英雄 深藏功名60载》为题讲述了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感人事迹。看完张富清的感人事迹,余碧发就给家人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初心不能改,军人的作风不能变,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无愧于曾经穿在身上的军装,无愧于‘最可爱的人’、无愧于‘光荣之家’的荣誉称号!”
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余碧发为了第二天的宣讲达到最好效果,反复修改宣讲稿,妻子劝他说:“宣讲的时候,你就把稿子拿出来好好念念就行了,大家都能听得懂。”“这怎么行,现在新疆形势这么好,我要好好地给大家讲讲团结稳定的重要性。”余碧发回答道。
就这样直至次日凌晨2点多才休息,第二天一大早余碧发神采奕奕地随宣讲团赴县鲁迅小学宣讲。谁能想到,这次宣讲却成为他的“绝唱”。
余碧发去世后,村里、乡里、县里闻悉噩耗的干部群众,自发到县殡仪馆为其送行。很多维吾尔族村民哭着说:“余大哥,你一路走好!我们会想念你的。”
补精神之“钙”:希望放飞在田间地头
余碧发几十年如一日,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村里的党员大会和每周一升国旗他雷打不动参加。乡里有什么活动,只要一个电话,他随叫随到、风雨无阻。子女们经常劝他说:“身体不舒服或者是农忙的时候就请个假,偶尔不去也没有关系。”但余碧发坚定地说:“我是一名党员,有责任和义务参加党组织的活动,绝不能找任何借口不参加。”
余碧发和妻子向素娟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他对儿女们要求非常严格,最大的愿望就是全家人都能光荣入党。目前,他的3个孩子已成家立业。在他的影响下,他和儿子、儿媳、女儿、女婿7个人都是党员,妻子现在也成为入党积极分子。谈到未来的打算时,向素娟流着泪说:“以前太忙,入党志愿书写写停停,总算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了,我一定要尽快加入党组织,完成老余的遗愿。”
“我们家老余骨子里的那种‘党员精神’一直影响着我。”向素娟说。
余碧发走得匆忙,一家老小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我在乌什县工作,不能时常陪在父母身边,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总会想起父亲勉励自己的一句话——党员就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要勇于挑战,克服困难。这3年,我只请过两次假,包括这次回来送父亲最后一程。父亲这一辈子无怨无悔,他用一生的实际行动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二女儿余腾娜回忆说。
余碧发的儿子余腾飞在父亲的追悼会上说:“亲爱的爸爸,我们一定会继承您留下的良好家风,传承您的优良品德,像您所希望的那样教育好下一代,把他们全部培养成合格的共产党员,绝不让您失望。”
心里装着群众:用大爱温暖全村人
“永远以党员的热忱保持对群众的赤子之心。”“汉族和少数民族永远是一家人。”这是余碧发常挂在嘴边的话。39年来,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余碧发不仅积极学习维吾尔语,还帮周围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慢慢地身边人也能讲国家通用语言了。从此,大家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多了许多温暖。作为村里唯一的汉族村民,余碧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给乡邻提供棉花、果树种植等技术,带领群众一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每逢节日,余碧发总是从紧张的家庭开支中拿出2000元,买面粉、肉、毛毯等物品,给村里的残疾人、孤寡老人送去。村里80多岁的尼沙汗·塔尤甫是余碧发每个星期必去看望的老人,至今已坚持了30多年。村里有一位双腿残疾的村民叫依不拉音·吐木尔,常年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余碧发把他当亲兄弟一样对待,经常抽空看望他,不是送吃送喝,就是带他出去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村民们都说:“要是没有余碧发,依不拉音·吐木尔活不到现在。”
后来,余碧发在帮助维吾尔族村民的同时,把目光转向了学校的孩子。他说:“我们开展民族团结,应从娃娃做起。”一有空,他就邀请村里的老党员到多浪乡中心小学,为孩子们讲述民族团结故事,教孩子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后来他还被学校聘为课外辅导员。据统计,在家人的支持下,30多年来,余碧发累计捐助资金20万余元,帮助各种困难群体。
勇于改变:带领乡亲奔致富路
“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2005年5月,为增加农民收入,乡里在各村推广红枣种植,由于种植红枣投入大、收效慢,村民们不理解,对种植红枣很是抵触,村里的红枣种植工作一时陷入僵局。余碧发主动请缨,要求把自己的15亩地作为红枣种植实验田,率先在村里推广。为种植好红枣,一方面他到邻近乡镇学习种植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向乡林管站技术人员请教,并邀请技术人员现场指导。
在余碧发的努力下,第一年播种的红枣出苗率在95%以上,乡亲们看到长势喜人的枣苗很是钦佩。知道乡亲们也想致富。第二年,他帮助乡里育了一批枣苗,并免费送给贫困户,乡亲们不好意思要,他说:“我一个人富起来不算富,大家一起富起来才算富。”
此外,余碧发还深入田间地头,向每家每户讲解种植红枣的技术要领,从红枣的种植、施肥、打药,每一个环节都手把手地指导村民。在他的带领下,2组种植的300亩红枣第二年嫁接就见到了经济效益。村民买买提·吾斯曼说:“为了让大家尽快富起来,农忙季节老余顾不上自家的地,总是和乡技术员一起奔走于田间地头,指导乡亲们种植好红枣和棉花。”
多年以来,乡亲们种植、管理林果业及棉花都要跟着余碧发的步伐走,余碧发买什么种子,大家就跟着买什么种子;余碧发怎样施肥、修剪、打药,乡亲们就照着怎样做。2011年,在余碧发的带动下,2组林果种植面积扩大到1500亩,亩均效益1500元左右,仅红枣一项增收就达800元。从不会到熟练,从熟练到精确,多年下来,余碧发成了农民朋友眼中的“土专家”和“乡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