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在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试油公司,谭文波正专心致志地检测刚完成的科研项目——连续油管螺杆钻便携扭矩检测仪。“主要是对前期实验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改进不足之处,使这套工具应用更加完美。”谭文波说。
在谭文波的办公室,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放在玻璃橱窗里的老石油工工服、马灯、铝盔以及手抄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这些都是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的父亲留下的。1970年出生的谭文波,从小目睹父亲在采油一线奋战,对石油钻井工作的艰辛有着更深的体会。
1992年从四川石油管理局东观技校毕业后,他听从了父亲的教诲:“年轻人,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就这样,谭文波毅然来到新疆,头戴铝盔在大西北茫茫戈壁立井架,一干就是27年,干出了不凡的业绩。截至目前,谭文波已获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4项国家发明专利。
谭文波从小就喜欢动手“捣鼓”。参加工作以来,他把自己的兴趣与工作结合,白天跟着师傅跑现场,晚上就在厂房里研究试验,经常“鼓捣”到深夜,顾不上吃饭时就啃馒头喝凉水……经过日复一日摸索钻研,谭文波陆续完成了螺杆钻反扭矩背钳、防井口落物护板等施工工具的研制,并相继通过现场试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事故风险。2008年,谭文波被评为技师。
2013年,“谭文波工作室”成立。当年,企业遇到了难题,由于存在安全隐患,火药作为动力的桥塞坐封工具很难再继续使用了,可一时间又没有能替代的。为了彻底摆脱传统火药作为动力源的坐封方式,谭文波连续十几个工作日坚守在生产一线,最终研制成功新型电动液压桥塞坐封工具,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2015年,新型电动桥塞工具成功通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自主创新产品鉴定。截至目前,该技术在新疆油田桥塞封闭作业中应用2100多井次,创直接经济效益过亿元。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多年来谭文波常说的一句话。
油田作业中环境保护工作可谓是重中之重,在常规的油井抽汲求产施工中,会出现因防喷盒密闭不严而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如何在施工过程中不让油污落地?谭文波研发的新型抽汲防喷盒实现了整个抽汲过程安全环保,无油滴落地。这个小发明从研发到应用,仅用了不到10天。
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但谭文波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我是沿着前辈的足迹成长起来的。现在我要当好‘播种机’,让年轻人站在我的肩膀上攀登,把创新的火炬传递下去。”
为了调动青工的积极性,谭文波自费买来车床、铣床等设备带领年轻人一起动手,鼓励他们设计制作一些小配件,进行创新试验。“带徒弟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提高的过程,更是启发技术革新点子的过程。”谭文波说,“对自己的工作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这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
近些年,国内外一些企业看中了谭文波的创新发明,想要重金聘请他,可都被谭文波拒绝了。他说自己一直牢记着父亲当年的那句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才是最宝贵的人生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