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阿克苏讯 (记者 张晨涓 通讯员 马静生) 进入三伏天,记者从地区多家医院获悉,中风、中暑、肠炎、热伤风等“高温病”患者剧增。7月17日,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张晓峰建议,高温时段应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注意防暑降温,在室外活动应戴遮阳帽并备足水,在室内可以开空调,但温度不要太低,以27摄氏度左右为宜。
前几天,阿克苏市民赵女士和朋友一起去逛街,回到家后感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经医生诊断是因体内严重缺水而导致中暑;阿克苏市民魏先生到河边钓鱼,脖子和小臂的皮肤被晒伤,出现严重红肿,经医生诊断为日光灼伤……
张晓峰介绍,自7月份以来,该科室已接诊10多例中暑患者。“天气炎热易导致患者血压波动较大,因为出汗多而导致血液浓度大,易形成血栓。因此,在天气炎热时应时刻关注血压,注意环境通风,及时补水,一旦发病应尽快就医。”张晓峰提醒。
“轻症中暑患者应该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躺下休息,不要再活动,用冰块、湿毛巾在中暑患者的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集中处降温。如果轻症中暑患者意识清楚,要给患者饮用淡盐水,少量多次,不要一次大量饮水,以免胃肠道吸收不了,造成胃肠道负担。一般一次饮用淡盐水200毫升,间隔10分钟再饮。”张晓峰说。
张晓峰提醒,如果2小时后,中暑患者症状仍得不到改善,比如中心体温仍然在38摄氏度以上,出现热痉挛(小腿抽筋)、休克、昏迷等情况,一定要立即送医。
此外,张晓峰还介绍了一些“高温病”的紧急处理措施。
热疹
又称痱子,是一种在炎热、潮湿的天气里大量出汗而引起的皮肤刺激。它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少年儿童。这种皮疹在肌肤凉爽后不久可自行消失。
如何处理:最好的处理方法是让患者进入一个凉爽、湿度小的环境,保持患处干燥。使用痱子粉可以感觉舒适一些。
晒伤
晒伤引起的不适通常很轻微,一般一周以后可自行缓解,可这毕竟是对皮肤的一种伤害,所以也不能不当回事。严重的晒伤需要到医院进行医治。
如何处理:注意防晒,避免反复日晒;晒伤的地方冷敷,或浸泡在凉水中;在晒伤的地方涂抹保湿乳液,不要使用霜、软膏等质地过于浓稠的护肤品;不要挤破水泡。
热痉挛
热痉挛通常发生在人进行剧烈运动且大量出汗时,使人身体中的盐分和水分随汗液一同流失。肌肉中的含盐量低可能是造成热痉挛的原因。此外,热痉挛也可能是热衰竭的一种表现。表现为肌肉疼痛或抽搐,发生在腹部、手臂或腿部。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醒,体温一般正常。
如何处理:停止一切活动,静坐在凉爽的地方休息;饮用稀释、清爽的果汁或运动饮料;即使痉挛得到缓解,之后的几小时内也不要再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的运动,那样只会进一步透支能量导致热衰竭甚至热射病。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病人有心脏病史、低盐饮食或1小时后热痉挛的状况还没有消退,要寻求专业的医疗处理。
热衰竭
热衰竭起病迅速,症状有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大量出汗、脸色苍白、极度虚弱或疲倦、肌肉痉挛、昏厥等,通常片刻后立即清醒。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在高温环境中进行重体力劳动的人、进行长跑等剧烈体育运动的人更易发生热衰竭。
如何处理:饮用凉爽且不含酒精的饮料;冲凉水澡或擦拭身体;换上轻便的衣服;注意休息;适当开空调。
热射病
当身体无法调节自身的体温时,会发生热射病。高温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身体温度迅速升高,在10—15分钟内,体温可超过40摄氏度,如果不接受紧急救护,可导致死亡或残疾。热射病的表现多样,有头晕、搏动性头疼、恶心、口腔体温大于39.5摄氏度、皮肤红热且干燥无汗、怕冷、意识模糊、口齿不清、不省人事等。
如何处理:将患者移到阴凉的地方,不论使用何种方法,迅速给患者降温,直到体温降到38摄氏度以下。比如浸泡在浴缸的凉水里、用凉水擦拭身体、用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等。如天气干燥,可将患者裹在凉水浸湿的床单或衣物里用风扇猛吹。不要给病人喝水、喂食任何东西。尽快得到专业的医疗救助,如果急救人员未能及时赶到,请继续拨打120寻求更多的指导与帮助。
张晓峰提醒,以上自救措施并不能真正替代医疗救治的作用,它们可以帮助人们自我识别身体的预警信号并及时做出反应,防止状况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