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艾散·马木提家养殖的羊已经增至13只;阿娜尔罕·扎依提家的烧烤摊变成了小饭店;阿木提·阿吾提家水稻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自治区地矿局驻温宿县托乎拉乡稻园村工作队员艾尼瓦尔·艾拜都拉整天盘算的都是村民的事,不知不觉他已经是第四年在田间地头忙前忙后,他耐心倾听村民呼声、悉心关怀村民疾苦、认真解决村民诉求,犹如一缕阳光,温暖着每一位村民的心窝。
调解纠纷的好“法官”
“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新时期“枫桥经验”为艾尼瓦尔提供了工作思路。因擅长调解、熟悉法律法规,村民信服,他被大家称为村里的好“法官”。
村里哪里有矛盾,哪里有争吵,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艾尼瓦尔,我家的水稻打了农药以后全都发黄了,农药店老板还不承认,我该咋办呀?”2018年7月村民艾海提·热合曼带着哭腔向艾尼瓦尔求救。艾尼瓦尔立即和队员们到田边查看,发现原本绿油油的秧苗发黄并耷拉着头,经了解,艾海提·热合曼从本村3组的农资店购买了除草剂,喷施以后杂草枯萎了水稻也枯黄了,同村另外2户村民家也出现了类似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肯定会影响水稻的收成。
艾尼瓦尔找到农资店老板,搬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跟老板谈,经过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最终老板同意为受损村民提供农药及技术服务,使大部分水稻得以恢复,损失部分根据邻居收成予以补偿。事后艾海提·热合曼夫妇拉着艾尼瓦尔的手不停地道谢。
邻里关系、婆媳矛盾、债务纠纷、宅基地侵占等矛盾纠纷在村里时有发生,艾尼瓦尔总是第一时间前往调解,2018年以来经他调解的矛盾纠纷46起,跟他一起参与调解的村民逐渐变成了村里的“法律宣传员”和“政策解说员”,村民们遵纪守法的多了、互帮互助的多了。
为民解忧的好“干部”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这是艾尼瓦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村里不管谁家有困难,他都会解囊相助,倾力解决。提起他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他是党的好干部!”
和队友们入户走访时,艾尼瓦尔总能从细节发现群众的困难。一天到贫困户奥格莱姆·图尼亚孜家走访时,艾尼瓦尔发现羊圈里羊粪该清理了。询问时奥格莱姆说,“老了,干不动了。”奥格莱姆今年快60岁了,孤身一人,由于患有肺结核、高血压和心脏病,身体虚弱不能干重体力活,家中的经济来源主要靠7只羊和低保及其他补贴,属于政策兜底对象。
艾尼瓦尔想到了托管喂养方式,征得工作队同意后,他找到本村养殖大户托合尼亚孜·麦麦提,与他签订了托养合同帮奥格莱姆·图尼亚孜养5只羊,并保证每只羊每年分红500元,合同终止时奥格莱姆·图尼亚孜可将等重的羊收回或者变卖。为帮助奥格莱姆·图尼亚孜脱贫,艾尼瓦尔还帮她在附近工厂找了一份保洁工作,工时灵活、任务轻松,每月有1000元工资。
这样的事在村里经常发生,谁家盖羊圈缺木头,艾尼瓦尔便跑到木材市场与老板讨价还价,给村民买来最便宜的木头;孤寡老人行动不便,他就定期帮老人买好新鲜蔬菜、米面油送到家里;村里的线路老化,他带着电工挨家挨户更换线路……
教普通话的好“老师”
“玉苏普,你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了,要多帮帮你周围的人。”“阿依古丽,你普通话基础差,除了课堂学习,回家后要和孩子们多交流。”艾尼瓦尔对自己“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每天都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上课节奏,在他的努力下村民到夜校学习普通话的热情越来越高。
稻园村紧挨着县城,外出打工、做小生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村民外出打工积极性不高,艾尼瓦尔与村民交谈后得知,他们是因交流障碍而不敢外出务工或经商。艾尼瓦尔依托农牧民夜校,充分运用“一托七”学习机制提升村民的普通话运用能力。在工作队的支持下,艾尼瓦尔整合教师队伍,将村民的学习成效与结亲干部的帮扶成效相结合,并创设交流环境帮助村民提升普通话的运用能力。以卖水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党员萨依木·萨力说:“每年路过我们村到神木园旅游的人特别多,都会在我们这买水果,我会说普通话,生意就比别人好。”
为了给村民创造多种多样的交流平台,艾尼瓦尔经常组织村民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村民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村民的学习热情。
在艾尼瓦尔的帮助下,27名村民在外找到了工作,越来越多的村民普通话说得越来越流利,村里也形成了人人学普通话、说普通话的浓厚氛围。
艾尼瓦尔说:“在村里开展工作要有‘群众味’,要说村民听得懂的话,要做村民所盼的事,群众的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