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2 阿克苏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997)2142110
广告热线:(0997)2122100 2135001订阅热线:(0997)2120100






2021年12月07日

职业教育为人才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本报记者 张路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强劲发展东风。今年以来,地区立足职业教育办学优势,根据乡村发展人才需求,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各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充实教学资源,提升办学质量,为人才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订单培养输送对口专技人才

12月2日,走进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楼里,右面墙上整齐悬挂着的一排排铜色企业牌匾格外醒目,“兴疆牧歌、中粮屯河、绿牛生态……都是我们的合作企业。”该学院院长唐敏熟练地介绍。

生物工程学院是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院系之一,学院发挥农业类专业优势,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要的农业技术技能人才。这种模式由学校与合作的农业优质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企业选定学生后,学院按专业成立“订单班”,根据企业岗位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相应课程体系。

今年5月,校企合作单位来校“下单”。经过学院初筛、现场面试,畜牧兽医专业三年级有36名学生成功被“预订”,成为新一批“订单班”的学生。“我想做一名兽医,以后给村里的动物看病。”今年20岁的阿特尔古丽·艾根江是畜牧兽医专业二年级学生,她大方诉说理想职业。

“订单式”教学,教得更活,学得更专,而“订单式”培养,最终也要看成效。“我们和兴疆牧歌进行‘订单’培养效果很好,去年培养的5个‘订单班’学生,都留在了兴疆牧歌工作,月工资4500元以上,企业反映不错!”唐敏说。

“学校有90%的学生来自农村,我们要做的就是弘扬胡杨精神和柯柯牙精神,通过‘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学到好技能、真技术后,扎根基层、奉献家乡。”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蒲思雄说。

援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12月1日课间时分,在阿克苏教育学院的教室里,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副教授刘庆斌说出了在场援疆教师的心声。今年9月,来自浙江的23名援疆老师到达阿克苏教育学院,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智力援疆接力赛。

智力援疆,授之以渔。浙江教育援疆项目始于2010年,先后在阿克苏教育学院启动了4个教育援疆项目。十年来,共有404名援疆教师开展帮扶培训教师9000余人,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对阿克苏本地教师进行在职培养,传帮带优秀青年教师350余人,为地区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今年45岁的方琴芳有着二十多年任教经验,她去年刚从援黔的战线上回来,今年又加入援疆队伍,现任阿克苏教育学院小学数学学科组组长。“我们的培训对象是年轻教师,他们很好学,第一堂课就提出了很多要求,特别希望能在课堂设计、课堂思路上提升一个层次,我们就根据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有效教学,让他们回去时有所收获。”方琴芳说。

浙江援疆教师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思维,也为本地教师打开了一扇认识自己、认识外界的窗户。在浙江教育援疆项目下,阿克苏教育学院借助援疆教师的力量,极大地提升了当地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接下来,在援疆团队的协助下,我们将继续实施好国培、区培项目,研究好教师培训这门学问,为地区培训出更多优秀乡村教师。”学院党委书记欧阳勤说。

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水

伴随着一阵轰鸣声,一架形似巨型蜘蛛的无人机盘旋升起在操场上空……授课老师王成波正在演示操作大疆T20植保无人机,这是库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实操课上的一幕。

库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挥在机械技术专业方面的优势,于2017年设立了农机专业,先后建立了农机实训室、无人机实训室。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将课程设置与当地农业生产需求对接,开设了机械制图、农机具使用与维护、插秧机使用与维护、无人机结构与系统等课程,注重实操训练。如无人机实训课程,训练学生无人机飞行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合格飞手。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在去年的“天途”杯全国无人机技能大赛上,农机专业的4名学生获得了全国优秀奖,通过参赛提升技能水平。

三年来,库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培养了300余名学生,为地区输送了大批农技人才,专业就业率达98%,毕业生去向主要是农村,在农村合作社、基层农机部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等,发挥了农业机械化一线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骨干作用。

--> 2021-12-07 2 2 阿克苏日报 content_54172.html 1 职业教育为人才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enpproperty>